能戰之軍

日軍的實際情形卻並不如阿南想象的那麽美妙,即使一線看似順利,也遮不住二三線的苦惱。

僅在新墻河以南,楊森的川軍就夜襲了日軍一個輜重兵聯隊,後者傷亡慘重,聯隊長當即斃命。

從新墻河到長沙,已經打了一個星期,而在這一個星期裏面,類似於楊森這樣的進攻方式層出不窮,大量的側擊、伏擊和襲擊,使得日軍的運輸補給線率先出現危機,並由此埋下了失敗的隱患。

按照薛嶽的天爐戰法,他要用長沙來吸引住日軍,然後調集外圍的決戰兵團對其實施反包圍。

關鍵還是要先守住長沙,不能破了底,當然,這很難。

薛嶽在戰場上身先士卒

侵占長沙的三個師團,除了第四十師團為新編師團,可能稍遜一籌外,熊本第六師團、名古屋第三師團均為日本超一流或一流部隊,當初第七十四軍和第四軍在的時候都敗得狼狽不堪,如今不在了,到底誰削誰就更難說了。

勇氣很重要。薛嶽以身作則,在名古屋師團兵臨城下時,他沒有照例南撤,而是將戰區長官部搬到了長沙市內的嶽麓山上。

最高指揮官離前線戰場如此之近,萬一有個閃失可如何了得?

薛嶽說不妨,假如遇到這種情況,我的職務可由副司令長官羅卓英直接代理,以此類推,從集團軍總司令一直到下面的連長,誰要是陣亡,無須手續,副職或稍有一些資歷的可以馬上頂替。

除此之外,還得找一支能戰之軍固守長沙。

第七十四軍不在,第四軍也不在,長沙城裏能夠依靠的是第十軍,但這卻是一支沒有軍長的奇怪部隊。

第十軍的原軍長是李玉堂,他和李延年、李仙洲因均為山東人,且都是畢業於黃埔第一期的高級將官,故而被人稱為“山東三李”。

第十軍屬於戰略預備軍,由軍委會直接指揮,到第二次長沙會戰,才臨時劃撥給第九戰區。

第十軍當時風塵仆仆趕到長沙,打的卻是一個窩囊仗,成為被日軍先後擊垮的三個軍之一。

在隨後的南嶽會議上,蔣介石站在台上一個個追查責任,查到第十軍的時候,給了評語:指揮無能,作戰不力。

李玉堂其時就坐在下面,聽到之後臉都白了,其他第十軍的師長也緊張萬分。

幸運的是,楊森在追擊的過程中繳獲了一張日軍作戰地圖。蔣介石一看,在第十軍陣地前沿,竟然標示著三個半師團的番號。

按照通常經驗,中國的一個軍對付一個師團都很吃力,何況三個半。於是在第二天的會議上,蔣介石緩和了口氣,“看來就算你們是銅墻鐵壁,也難以阻擋敵人的前進,能這樣還算不錯。”

說是“還算不錯”,但李玉堂還是受到了撤職處分。處分令下,第十軍官兵都為李玉堂鳴冤叫屈,而新任命的軍長與李玉堂有同窗之誼,在聽說之後,便以部隊調防、走不開為由,遲遲未來上任。

部隊再能戰,若無良將統領,亦難以發揮效力,薛嶽只得再找李玉堂,可是後者因深感委屈,整天悶在家裏哪兒也不想去。

難事還要由高個來辦。蔣介石親自打電話,只是寥寥數語。

第一句問:“你是第十軍軍長李玉堂嗎?”

第二句問:“你是黃埔一期學生嗎?”

在李玉堂給予肯定回答後,蔣介石撂下一句“長沙交給你”便掛斷了電話。

據說,蔣介石的頭腦裏幾乎保存著手下每一個將領的容貌、個性和對他的服從程度,這個固然“不科學”,然而十分有用。

李玉堂隨即以撤職留任的名義回到第十軍,並擔負了守備長沙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