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殺予奪

東瓜失守確實跟戴安瀾沒有關系,先掉鏈子的是英國人。

在東瓜的西線側翼,英緬軍就算占有武器和數量優勢,都擋不住一個第三十三師團。後者在上高會戰中曾是羅卓英和第七十四軍的手下敗將,未料換了對手之後卻威風十足,連連擊破英緬軍防線。

側翼一破,東瓜後方即受到嚴重威脅。偏偏這時候由於英國人不肯提供足夠車輛——他們撤自己的潰退部隊還來不及呢,遠征軍的其他部隊和機械化裝備遲遲不能到達。

這時,經十二日苦戰,第二〇〇師糧彈開始出現匱乏,如果後援再不濟,在被日軍四面包圍的情況下,必然會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

第五軍軍長杜聿明感到不撤不行了,遂向史迪威提出撤退建議。

他的建議算是相當委婉,“撤下來,可以在‘另一時間、另一地點’再與敵決戰。”

“什麽,你們要撤?”史迪威一聽就火了,眼睛一翻,“決不能撤,要進攻,進攻,進攻!”

兩人說著說著,聲音越來越大,沒多大一會兒,竟然鬧翻了。

杜聿明那是多溫和老實的人,說話分寸從來是掂量了又掂量,跟他都能鬧翻,可想而知史迪威又是一個什麽樣的人。

沒錯,史迪威的性格比“關猛”還要火暴急躁,乃至讓你很難相信他那麽多年大使館武官都是怎麽混過來的。

史迪威最後不由分說,一拍桌子,“我是你的上級,你必須服從我。”

為了怕對方陽奉陰違,回軍營後又不執行他的進攻命令,史迪威還真的派一名美國參謀跟在了杜聿明屁股後面。

第二〇〇師如今是第五軍的基本部隊,杜聿明就算是再老實,也不可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命根子落人虎口而無動於衷,所以,他斷然向戴安瀾發出了撤退命令,當著美國人的面。

杜聿明的決策是正確的。事實上,遠征軍的後續部隊直到半個月後才集結起來,半個月,第二〇〇師可能早就灰飛煙滅,屍骨無存了。

本來是史迪威的錯,可是這位老兄卻惡人先告狀,跑到重慶去找蔣介石,先是大罵了一通杜聿明,接著就威脅說要辭職,眼瞅著沒法幹了嘛,部下都不聽號令了。

辭職當然不行,蔣介石找到杜聿明談心,後者仍然滿腹怨氣,“如果按照史迪威的命令,第二〇〇師早已斷送了,他不但不了解中國軍隊的情況,似乎還……”

還不懂戰術。

若單論東瓜失守這件事,可以說蔣介石跟杜聿明想的完全一致,要不然他也不會對戴安瀾獎掖有加。然而俗話說得好,“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再說打仗是一個很復雜的活,不能以一盤輸贏論好漢。

東瓜失守說明不了什麽,美國中將應該是有兩把刷子的,絕不可能真的不懂戰術,問題可能還是出在溝通上面。

蔣介石打斷了杜聿明的話,“我知道了,以後有羅長官在,情況會改善的。”

這個“羅長官”,是指羅卓英,蔣介石任命他為遠征軍司令長官。羅卓英的使命很簡單,他得一切服從史迪威,史迪威說什麽,他就必須向遠征軍傳達什麽,其實就是利用他對中國軍隊的熟悉和了解,起一個傳聲筒的作用。

來華之前,史迪威在實戰方面純屬白丁,人家羅卓英卻打過無數的仗,一個上高會戰更成為公認經典。可世上的事就是如此讓人哭笑不得,你明明是高手,碰到自認的“老外專家”,還不得不在他面前俯首帖耳,乃至充當服務生的卑微角色。

自此以後,史迪威就正式拿到了指揮中國遠征軍的上方寶劍,有生殺予奪之權,在緬部隊沒有誰敢不聽從號令。

蔣介石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眼前這位洋參謀長身上,他鄭重告訴史迪威,“我給你的全部是中國最精銳的部隊,緬甸戰役至關重要,你一定要打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