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第二個密支那

在開拓空中航線後,接下來的任務是徹底打通地面的中印公路。

1944年10月上旬,雨季剛過,駐印軍決定向緬中的八莫進軍,原計劃由兩軍聯手,但中途情況卻發生了變化。

如同一杆秤,一頭重了,另一頭就必然輕。在中國軍事重點向緬甸和雲南轉移後,國內戰場的形勢一天比一天緊張,終於那一頭完全翹了起來——日軍已直逼貴陽,威脅重慶。

倉促間,蔣介石的統帥部趕緊將廖耀湘第六軍空運雲南,這樣一來,進攻八莫的擔子後來便完全落到了孫立人和他的新一軍肩上。

整個緬北反攻戰役,密支那是打得最苦的一仗,中方傷亡超過了日方,而且奇襲最終也沒能“奇”得起來,導致戰鬥曠日持久,這讓兩眼輸得通紅的“緬甸方面軍”司令官河邊正三中將突然看到了反敗為勝的一線希望。

八莫與密支那環境相似,密支那守軍在兩周後才達到五千,河邊未雨綢繆,提前在八莫集結了五千人馬。

為什麽不能把八莫當成第二個密支那?

如今家當一空,河邊再也沒能量去撥弄迂回攻擊的陣形,他拿來套的,只有以前中國人經常采用的“口袋陣”。

河邊計劃在八莫固守三個月,等各路援軍聚齊後,再由守勢轉為攻勢,從而一舉挫敗中國駐印軍。

八莫守軍司令官原好三大佐奉命後,派出一個大隊到八莫以北,準備在那一帶山地上修築阻擊陣地,以拱衛八莫。

想法是個好想法,但你得有人家出手快才行。

那個大隊不知道“驃騎軍”的速度有多快,等他們氣喘籲籲地趕到時,險峻山地早就為新一軍所占據。

一眨眼的工夫,新一軍已穿過山地,攻到江邊。

電影到了大結局的時候,孫立人上演的是新一輪“速度與激情”。

原好三被驚著了,在八莫外圍,他能依恃的只有這最後一道江。

江面很寬,作為防守一方的南岸地勢險峻,工事強固;作為進攻一方的北岸卻地勢平坦,易受瞰制。

閉著眼睛強攻不是孫立人的風格,他到江邊看了看,然後兵分兩路,主力秘密迂回,留下一個團佯攻,以迷惑對手。

中國遠征軍有了不一樣的行軍速度

按照孫立人的戰術安排,必須等迂回主力得手之後,正面的這個團才能真的發起攻擊,但他們不甘寂寞,趁夜選派水性好的士兵潛入對岸,並且成功地找到了日軍在防守上的破綻。

在過江士兵的指引下,該團以夜色為掩護,架起浮橋,兵不血刃地渡過江,短時間內就攻占了八莫外的所有村莊和飛機場。

已經迂回的主力轉而由小迂回變大迂回,鉆到八莫身後切斷了它的後路。

一通雨點般的快拳下來,原好三被整蒙了。

老老實實守八莫城吧,三個月已沒把握,像密支那那樣熬上兩個月或許還有可能。

戰場之上,孫立人是一個任何時候都能保持清醒頭腦的戰將。當他快速殺到八莫城下時,馬上就降下速度。

密支那城有的堅固工事,八莫城一個不缺,坑道、據點一應俱全,甚至比密支那還要堅固和隱蔽,如果只知道提溜著刀撲上去,那得死多少人?

激情要繼續燃燒,但舉著火把的人更需理智。

孫立人降低速度,就是要在攻城中盡量發揮戰術和武器的優勢,減少官兵的無謂傷亡。

在八莫城垣外圍,日軍利用復雜地勢,修建了許多分散的抵抗巢。每個巢裏面三個兵,分別是輕機槍射手、步槍狙擊手和擲彈筒炮手,別看人少,但很讓人頭疼,而且各個巢之間還能形成配合,步兵很難接近。

孫立人調上迫擊炮,定點清除,一個巢賞幾顆迫擊炮彈,不信它還能頂得住。

兩三天後,外圍掃清,進城。

八莫城內有密支那一般的坑道,步兵最怕這個,孫立人又沒那麽多時間去挖塹壕,他就把工兵派上去。

用工兵來對付坑道,那真是找對了專家。工兵成天跟坑道打交道,能挖也能毀,先用炸藥炸斷,接著開推土機、挖泥機一段段挖。

有哪個不服的,一鏟下去,連土帶人掘得血肉模糊。

所有關卡一一闖過,八莫市內的地面工事成了最大的攔路虎。

這些工事全都由鋼筋水泥構成,在堅固程度和隱蔽性上令人嘆為觀止,美軍轟炸機一顆五百磅的大炸彈扔下去,也僅能炸毀工事的外三層,仍然傷不著裏面的守敵。

新一軍越接近防禦核心,火力越強,因此進展也越來越慢。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孫立人的原則仍然只有一個:人力重於一切,要千方百計避免人員傷亡。

哪怕是螞蟻啃骨頭,一個據點一個據點地來,絕不貪多求全,為的就是達到多放炮、少流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