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攻是守

8月29日,在經過二十多天的休整補充後,橫山勇第十一軍再次發起侵略性進攻,薛嶽在衡陽以西拉起的正面防禦線很快便被擊得支離破碎。

曾令日軍後怕的第九戰區裏面,只有第七十四軍等少數部隊尚有虎威,第七十四軍所屬“榆林師”第五十八師在衡陽西北設伏,殺傷了大量日軍,可惜獨木難支,已無法扭轉整個戰局。

9月7日,第七十九軍軍長王甲本在白刃肉搏中戰死沙場。

凡屬將星,似乎總不會無緣無故隕落,據說王甲本是犧牲於一座名叫“玉七亭”的亭子旁邊的,這座亭子上刻一副對聯,上聯起首是“玉汝於成……”,下聯起首為“七月既望……”。

那一天,是農歷七月二十日。

對個人來說,這也許是偶然的巧合,可如果用它來隱喻處於淒風苦雨中的西南中國軍隊,卻再合適不過。

隨著薛嶽率殘部敗走湘東南,廣西門戶大開,“旭集團”第十一軍自北,“波集團”第二十三軍自西,總兵力超過九個師團,給駐廣西的第四戰區造成空前壓力。

第四戰區的主力是桂、粵兩軍,實力遠不及強盛時期的第九戰區,頓時被打得千瘡百孔,組織起來的防線沒有一道能守得住。

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眼見情勢不妙,決定采取“持久守勢”戰術,即集中所有殘余兵力,固守桂、柳兩地,為陸續集結於貴州的後續兵團爭取時間。

應該說,這幾乎就是當時軍事處於頹勢之下的唯一穩妥之策。特別是桂林,不僅山水甲天下,城內外還有為數極多的石灰巖山峰及其溶洞,這些溶洞只要經過稍稍改造,就可以成為天然工事,若再把兵力全部投進去,足可支撐一陣。

可是,白崇禧說不好。

“小諸葛”原先在廣西乃至全國軍界的威望很高,廣西人更把他看做是“戰神”,認為只要他到哪裏,仗就一定能打贏,白崇禧也頗為自負,抗戰以來,一直想著要創造經典給世人瞧瞧。

可惜的是,抗戰中凡與大捷沾邊的戰役幾乎都不是他主導的,比如台兒莊大戰,那還主要是李宗仁的功勞,他不過是起一個幕僚長的作用而已,倒是在桂南會戰中,反而讓人有了一種英雄遲暮的感覺:“戰神”不靈了,諸葛似乎也沒有傳說中的神機妙算。

白崇禧的參謀業務一流,但他並不甘於只做幕僚長,就像他也不情願在李宗仁身邊搖扇子一樣,可是自桂南會戰後,戰場上能讓他發揮的機會少之又少。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他曾親臨長沙,卻惹得薛嶽大發脾氣,認為是搶功勞來了,當著面拉下臉,“我打仗不行,要不你來指揮吧”。

白崇禧又尷尬又惱火,只得哪裏來還回哪裏去。

時隔幾年,沒想到那麽不可一世的老虎仔也被人家打得到處跑,這不正好是自己施展才能、恢復聲名的機遇嗎?

白崇禧打算在桂林組織一次大會戰,就像第三次長沙會戰那樣的:不能光坐著挨打,還要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