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的承諾

史迪威在任時,曾有陳納德要與他爭奪在中國領導地位的說法。

事實上,一個空軍指揮官,一個三軍總指揮,若要爭名奪位,陳納德無論怎麽往上躥,都不可能跳得比史迪威高,何況陳納德特立獨行,從來不是過分貪慕名利的人。

戰略思想的不同,才是兩人之間的根本分歧所在。

史迪威是一個“陸軍至上論者”,信奉刺刀下面找出路,認為像歐洲戰場那樣,決定戰爭的永遠是陸軍,空軍作用不大,陳納德則持完全相反的觀點。

自常德會戰以來,中美空軍已打得日本航空隊毫無還手之力,後者完全喪失制空權,因此,中國戰場不同於歐洲戰場,在這裏,“飛虎隊”只要能得到全力以赴的支持,切斷對方的補給線絕無問題,而補給線一斷,也就等於扼住了日本陸軍的咽喉。

陳納德的話,史迪威一句都聽不進去,在他那裏,“飛虎隊”可有可無,甚至於淪為他向蔣介石施壓的一個重要手段。

很長時間裏,史迪威只能依靠一些老式機型去完成轟炸任務,有時連中美空軍的補給都無法保證,即使在桂、柳即將失守的緊要關頭,“飛虎隊”仍在為缺乏足夠的汽油而發愁,飛機只好一架架在機場上趴著,根本無法投入協同作戰。

陳納德本是一只空中老虎,然而在史迪威的壓制下,卻難以有所作為,特別是在看到自己的中國哥們薛嶽落到悲慘境地的時候,更是又氣又急。

魏德邁的到來,徹底改變了陳納德的處境,不僅“飛虎隊”的補給不再被卡脖子,老轟炸機由B-29所代替,並且陳納德的空中作戰計劃也得到了充分欣賞和支持。

當空中老虎重新躍起,日軍遭遇到了三年以來最猛烈的痛擊。

12月18日,“珍珠港紀念日”後第十天,七十七架B-29飛臨漢口上空,組成了一道超級空中堡壘。

就像當年日機轟炸重慶,高射炮對這道密集的堡壘也無能為力,因為B-29在兩萬英尺的上空,炮彈夠不著,只能在飛機身下形成毫無作用的彈幕。

空中堡壘隨即開始投彈,其轟炸方式為四加一,即五架為一組,其中四架投擲燃燒彈,一架投擲高爆彈。

這兩種炮彈都是第一次在中國戰場上使用,其巨大的破壞力令人嘆為觀止,連美國空軍指揮官後來在回憶中都指出,即使不用原子彈,僅靠它們來轟炸日本本土,也足以迫使日本投降。

高射炮鞭長莫及,飛機還是可以攔截的,何況B-29機群隨身並沒有戰鬥機用於護航,但經過中美空軍的屢次打擊,日本航空隊已經既砢磣,又膽小,任外面炸得天昏地暗,它愣是裝沒聽見,只是躲屋裏裝傻。

一個小時後,B-29轟炸機群對碼頭倉庫的首輪轟炸結束,以為人家走了,部分日機才戰戰兢兢地升空做個樣子。

不料露頭之後,等待它們的卻不是交差,而是覆沒。

陳納德在武漢周邊埋伏了第十四航空隊所能動用的全部戰鬥機。經過重甲改裝,如今的“飛虎隊”鳥槍換炮,除轟炸機變成“空中堡壘”外,戰鬥機的主力機型也由P-40戰斧升級為P-51野馬。

野馬被稱為“殲擊機之王”,在太平洋戰場上,連零式都只能甘拜下風,更別說其他日機機型,偏偏日本航空隊的老飛行員也死得差不多了,新飛行員全是沒有作戰經驗的菜鳥,導致其作戰力下降到了末流的水平。

以超一流來對付末流,誰勝誰敗,幾乎是不動腦子都能想得出來的事情。

果然,當長翅膀的老虎突然殺出時,日本航空隊就像散了夥的雞群一樣四處亂跑,總共四十六架日機被擊毀,而“飛虎隊”完好無損。

空戰的同時,轟炸機群卷土重來,這次更牛,全部低空飛行。

高射炮,炸;飛機庫,炸;儲油庫,炸。一個都不放過,也一個都不饒恕。

漢口是日軍在華中的重要補給基地,儲存著大量戰略物資,但經過“12 · 18”大轟炸,大部分倉庫和軍營都變成了廢墟。

飛虎隊氣勢磅礴的攻擊隊形

此後的一個月,陳納德繼續一刻不停地發動他的空中反擊戰,日本航空隊又被打掉了兩百多架,以至再沒有一架飛機能用以升空作戰,這片天空,完全成了“飛虎隊”的專屬。

在自己的領域,陳納德可以想怎麽樣就怎麽樣了,他開始把“欺負”的對象轉向大陸交通線。

陸路,一天就摧毀了三十七輛機車,水路,將近四萬噸船只被擊沉,長江江面上日軍連十噸的小汽船都保不住。

這條日本人付出高昂代價才獲得的重要線路,實際上發揮的作用極其低微。

隨著時間的延續,“飛虎隊”逐漸明白東方流傳的獨孤求敗是什麽意思,因為空中可供他們滅掉的飛機越來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