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王李祐造反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春天,大唐的天空依舊澄明。

這一年,太宗李世民四十五歲,君臨天下十有七載。

十七年來,大唐帝國政通人和、國泰民安、四海升平、萬邦來朝,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看,這個繁榮強大的帝國都足以讓李世民感到欣慰和自豪。

一切看上去都很美。

但是,這年正月,一則令人不安的流言卻開始在長安城的大街小巷悄悄流傳。

流言說的是太子李承乾。

要了解流言的具體內容,我們不妨把目光轉到長安的酒肆茶坊裏,聽聽某長安百姓和某外地旅人的如下對話:

某外地旅人問(下面簡稱外地人):人們說太子什麽?

某長安百姓答(下面簡稱長安人)說他有病。

外地人:什麽病?

長安人:足疾。十幾歲時生病落下的。

外地人:這麽說,堂堂儲君居然是個瘸子?

長安人:別說得這麽難聽,人家那叫足疾!

外地人:足疾也罷,瘸子也罷,問題是這種人將來怎麽當皇帝?這不是有失國體嗎?將來豈不是要讓番邦人笑掉大牙?

長安人:說得也是……不過,皇上還有一個兒子魏王李泰,長得膘肥體壯、膀大腰圓……不,是長得高大威猛、儀表堂堂,而且聰明穎悟、多才多藝,最受皇上寵幸。您不知道吧,皇上出門都把他帶在身邊,瞧這勢頭啊,這魏王李泰遲早有一天會把李承乾拱掉,自己當太子。

外地人:哦?如此說來,當今皇上也有廢立之意啦?

長安人:這個嘛,咱平頭百姓不敢瞎猜。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很多名流政要和勛貴子弟都在向魏王靠攏,如果不是他有戲可唱,那幫人精幹嗎要削尖了腦袋往他身邊拱?

外地人:嗯,有道理。那我們就騎驢看唱本——走著瞧吧……

這些流言蜚語就像春天的柳絮一樣在長安坊間到處亂竄、恣意飛揚,最後終於不可阻擋地飛進皇宮,落進太宗李世民的耳中。

李世民勃然大怒,同時也隱隱生出了一絲不祥的預感。

貞觀十七年正月十五,在元宵佳節的朝會上,一臉陰霾的李世民當著文武百官的面作出了嚴正聲明:“聽說坊間的官員、百姓認為太子有足疾,而魏王穎悟,又時常隨朕出遊,所以議論紛紛,甚至有投機之徒已經開始攀龍附鳳。今天,朕要明白告訴諸卿,太子的腳雖然有毛病,但並不是不能走路。而且《禮記》說:‘嫡子死,立嫡孫。’太子的兒子已經五歲,朕絕對不會讓庶子取代嫡子,開啟奪嫡之源!”

謠言止於智者。

愚蠢的流言止於自信的帝王。

李世民堅信,只要自己毫不動搖地堅持嫡長制的原則,不讓任何人有機可乘,太子李承乾就能在皇權的接力賽上穩穩當當地接好下一棒。無論在任何情況下,李世民都絕不允許武德九年那場兄弟鬩墻、父子反目的悲劇在今日重演!

坊間的流言雖然可惡,不過它頂多就是讓李世民感到郁悶和不安而已,但接下來發生的這件事情,卻足以令他陷入巨大的悲愴和哀傷之中。

貞觀十七年正月十七,李世民最為倚重的股肱大臣之一、一代名臣魏徵與世長辭。

聽到噩耗的那一刻,李世民如遭雷擊,哀慟不已。

他為魏徵舉行了一場莊嚴而隆重的葬禮,命朝廷九品以上的文武百官全部去給魏徵送行,並賜予“羽葆鼓吹,陪葬昭陵”的特殊待遇。在當時,這是人臣所能享有的最大哀榮。

魏徵出殯的那天,李世民登上禦苑的西樓,望著那支一眼望不到頭的送葬隊伍,往事在他眼前一幕幕掠過,淚水止不住潸潸而下……

還沒等李世民從魏徵之死的哀傷中完全解脫出來,一些令人不安的壞消息又接踵而至。先是鄠縣(今陜西戶縣)縣尉遊文芝密告代州(今山西代縣)都督劉蘭成謀反,有關部門經過調查,證實劉蘭成謀反罪名成立,隨即將其逮捕並腰斬。緊接著,新任洛州(今河南洛陽市)都督張亮入宮辭行時,居然向皇帝告密,又說有個朝廷重臣要謀反。

誰?

侯君集。

張亮是開國功臣,侯君集也是開國功臣,如今一個開國功臣狀告另一個開國功臣謀反,這個問題絕對要比劉蘭成一案嚴重得多!

是張亮在誣陷,還是侯君集真的要造反?

似乎後者的可能性更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侯君集這個人,其實早在貞觀十四年就開始出問題了。當時他出任西征統帥,率部平定了高昌,於是就有些居功自恃,公然侵吞高昌王室的大量珍寶。上梁不正下梁歪,其部眾看見主帥帶頭貪墨,頓時一哄而上,爭搶戰利品。

侯君集不敢制止,因為他是第一個伸黑手的。要是他賊喊捉賊,手下人絕對不服,而且回朝後肯定會把事情抖出來。所以,侯君集只好睜一眼閉一眼,任手下人盡情哄搶戰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