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把自己玩死了

可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

李泰暗中交結朋黨的行徑很快引起了李世民的警覺和反感。

在這件事情上,李泰顯然操之過急了。無論哪朝哪代,一個藩王如果對儲君之位表現出太過露骨的欲望,而且為了實現奪嫡野心,又在朝中拉幫結派,大肆樹立朋黨,那就肯定會觸犯皇帝的大忌!

盡管李世民一直對魏王李泰鐘愛有加,也不是沒有讓他取代太子李承乾的想法,可在八字還沒有一撇的情況下,李泰就表現得如此鋒芒畢露和迫不及待,終究還是讓李世民感到了深深的不快——你李泰的手未免伸得太長了!

再者,自從李世民透露出廢立之意後,以魏徵、禇遂良為首的朝廷重臣就極力反對,這也給李世民造成了非常大的政治壓力。所以,大約從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下半年起,李世民的態度就發生了重大轉變,逐漸打消了廢立之心。

這一年八月,李世民在一次朝會上問群臣說:“當今國家何事最急?”禇遂良馬上答道:“今四方無虞,惟太子、諸王宜有定分最急。”(《資治通鑒》卷一九六)

所謂“宜有定分”,實際上就是勸告天子徹底打消廢長立幼的想法,從而杜絕魏王的奪嫡之心。李世民深以為然,隨後便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讓他一心一意輔佐太子。

眾所周知,魏徵是貞觀群臣中最以忠直著稱的人,同時更是嫡長制最堅定的擁護者,把他派去給太子當首席教師,一方面固然是希望把李承乾打造成合格的儲君,另一方面,也是試圖以此“絕天下之疑”。

換言之,就是讓魏王李泰死了當太子的這條心!

正因為如此,所以當後來魏王黨人有意在京城散布不利於太子的政治流言時,李世民才會堅決地站出來辟謠,在朝會上向滿朝文武重申嫡長繼承制的原則。

盡管太子這些年來的所作所為讓李世民很不滿意,可他依然沒有放棄李承乾。

如果太子能夠痛改前非,李世民還是希望把他扶上帝位。

然而,李承乾終究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

就在李世民剛剛回心轉意、放棄廢立之念時,東宮就爆出了一樁令人不齒的醜聞。

事情源於一個叫稱心的樂童。

稱心這個名字是李承乾起的。顧名思義,就是這個樂童讓太子感到非常“稱心如意”。史書稱,這個小男孩“年十余歲,美姿容,善歌舞”(《舊唐書·恒山王承乾傳》),所以深得李承乾寵愛。

寵愛到什麽程度呢?

寵愛到“與同臥起”(《資治通鑒》卷一九六)的程度,也就是一起吃、一起睡、一起做愛做的事。

在中國歷史上,演繹這一幕斷背山情節的絕非李承乾一人。遠有衛靈公與彌子瑕的“分桃”典故、魏安釐王與龍陽君的“龍陽之好”;近有漢哀帝與董賢的“斷袖”之風、陳文帝與韓子高的“男後奇談”……歷朝歷代,有這種同性戀傾向和戀童癖行為的帝王將相可謂不勝枚舉。

但是,別人有十個稱心可能都沒問題,而李承乾只要擁有一個稱心就足以把他害死。因為眼下他的屁股正坐在一個火山口上,底下的奪嫡潛流正暗潮洶湧,隨時可能噴發。在這樣的危急時刻,李承乾的這些齷齪勾當又怎麽可能不被對手刻意曝光呢?

很快就有人把事情捅到了皇帝那裏,李世民勃然大怒,當即把稱心逮捕誅殺,並且把李承乾罵得狗血噴頭,恨不得馬上就把他廢了。

在人的一生中,最難對付的敵人往往並非來自於外,而是來自於內——來自人性深處種種難以克制的欲望。一個人如果不能首先戰勝內心之敵,他就不可能變得強大,更別指望戰勝對手。在你死我亡的政治鬥爭中,你身上每多出一種欲望,都有可能會向對手暴露出一個致命的弱點,而對方就有可能抓住你的破綻,一舉將你置於死地!

很可惜,大唐儲君李承乾似乎不懂得這個道理。在魏王李泰處心積慮要整垮他的危急關頭,他居然不懂得把自己的屁股擦幹凈,甚至處處向對手暴露自己的死穴,這種儲君不被廢掉簡直沒有天理。

令人感到悲哀的是,稱心之死依舊沒有引起李承乾應有的反思和警覺。他不但沒有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反而在宮中為稱心建起一座靈堂、供起一尊塑像,朝夕焚香祭奠,終日淚水漣漣。此外,他又把稱心的屍體埋葬在東宮的後花園裏,暗中追贈官爵,豎立墓碑。

對於太子的所作所為,李世民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

這一點李承乾當然比誰都清楚。可他並不是想方設法挽回局面,而是連續幾個月賭氣不進宮朝見,甚至“命戶奴數十百人專習伎樂,學胡人椎髻,翦彩為舞衣,尋橦跳劍,晝夜不絕”,因而“鼓角之聲,日聞於外”。(《舊唐書·恒山王承乾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