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殺死了小公主?(第2/4頁)

女兒的四肢在掙紮,身體在抽搐。

武媚的靈魂在崩裂,內心在流血。

那一刻,整個世界仿佛都已經顛倒過來,武媚看見周遭的事物開始圍繞著她飛快地旋轉,旋轉……

不知道過了多久,或許只是一刹那,一切就都恢復了原狀。

女兒依然在熟睡,但已永遠無法再醒來。

武媚面無表情地轉身離開,仿佛一切都沒有發生過一樣。

然而她分明看見自己靈魂深處的某個角落已經鮮血淋漓。她知道,這也許是她用盡一生都無法抹平的傷口。

這個故事的後半部分毫無懸念,一切都像已經寫好的劇本一樣,按照時間和邏輯順序一幕一幕地上演。

天子散朝之後特意來看他的小公主,武昭儀跟往常一樣面帶笑容迎接天子。可當天子掀開溫暖的錦衾,抱起的卻是一具冰冷的屍體。極度震驚的天子向周圍的人發出了暴怒的質問,而女兒的母親武昭儀則猛然發出一聲淒厲的哭喊,人們看見她身形搖晃、狀若暈厥。

是誰殺了小公主?

負責伺候小公主的侍妾和宮女們在第一時間被叫到了天子面前。她們臉色煞白,手腳打戰,在天子的厲聲質問下,眾人異口同聲地說——剛剛只有皇後來過。

一切都明白了。

那一刻的天子咆哮如雷:皇後殺了我的女兒,皇後殺了我的女兒!

而武昭儀則在淚流滿面的同時不停地對王皇後發出聲討和控訴——以一個善良無助的母親的身份,對一個陰險冷酷的殺嬰兇手,發出最強有力的聲討和控訴!

據說王皇後聽到這個可怕的消息時驚訝得目瞪口呆,她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會變成一個扼殺女嬰的兇手,然而所有不利的證詞和懷疑的目光都在同一時刻指向了她,令她百口莫辯、無以自解。滿腹冤屈的王皇後很快就清醒過來了,她確信這是心狠手辣的武昭儀對她實施的一個苦肉計,可她卻沒有任何辦法證明這一點。

而且她知道,就算她說出來也沒有人會相信她。

因為人們寧可相信一個受到傷害的可憐的母親,也不會相信一個被嫉妒之火燒壞了心腸的女人。

永徽五年的這樁女嬰猝死案直到千百年後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按照相關正史的記載,人們普遍認為是武昭儀親手扼死了自己的女兒,以此嫁禍於王皇後。然而後世史家卻不斷有人提出質疑,理由是“虎毒不食子”。許多人認為,盡管武曌在對付政敵的時候確實非常殘忍,可是作為一個母親,她怎麽可能對自己的親生女兒下此毒手呢?

論者從普遍人性與人之常情的角度提出質疑,應該說是不無道理的,但他們卻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那就是——武曌從來就不是一個可以按世俗規範去衡量、可以用人之常情去揣度的人物。如果一般的道德規範可以束縛武曌,那她就絕不可能成為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帝;如果世間的常情常理可以界定武曌,那她一生中大多數所作所為就通通變成不可理喻的了,又何止殺嬰一事?

暫且不說武曌在後來漫長的一生中還有多少突破常規的作為,單純從她早年的許多言行和經歷來看,我們就不難看出她那非同尋常的人格特征,尤其是在她的人生遭遇瓶頸或者陷入困頓的時候,她的表現就更是迥異於常人。十四歲離家入宮的時候,她母親楊氏哭得何其悲切,可她居然說出“見天子庸知非福”的話,那份鎮定、樂觀和自信,又豈是同齡人可以比擬?當年為了博得太宗的賞識和青睞,在馴馬場上故作驚人之語,用想象中的鐵鞭、鐵錘和匕首“殘殺”了太宗鐘愛的獅子驄,其表現又是何等出格出位?在太宗的病榻之側,居然敢和太子激情燃燒、共浴愛河,那份渴望改變命運的勇氣和冒險精神,又豈是常人可以理解和想象的?

所以,當武曌在通往皇後寶座的道路上遭遇障礙的時候,當她發現女兒的犧牲足以成全她對於權力的野心和夢想的時候,她為什麽就不能像從前屢屢做過的那樣,再一次逾越人性的藩籬,再一次顛覆世俗的道德規範,毅然決然地扼住女兒的咽喉呢?

其實,對於那一刻的武曌而言,與其說她扼住的是女兒的咽喉,還不如說她扼住的是敵人的咽喉、是命運的咽喉!

當然,不論武曌如何決絕和無情,這件事對她造成的傷痛仍然是巨大而深遠的。時隔十二年後,武曌還專門為女兒舉辦了一場異常隆重的遷葬儀式,葬禮規格用的是“鹵簿鼓吹”的“親王之制”,顯然已經逾制。此外,她還把這個夭折的長女追封為“安定公主”,謚號為“思”。這個謚號不僅表達了她對女兒的綿長哀思,而且蘊藏著另一層更深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