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除最後的障礙——李賢(第2/5頁)

對此,諸多史書都語焉不詳,一概沒有對高宗的動機作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那麽,對於高宗這一近乎不可理喻的舉動,我們又該作何理解呢?

唯一合乎邏輯的解釋就是——他很可能受到了某種外來壓力。

準確地說,是受到了來自武後的壓力。

從政治角度來看,武後無疑是李弘之死最大的獲益者。因為她借此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可以進一步積聚政治實力,為奪取李唐江山作好充分準備。然而,李賢繼位東宮之後,武後明顯察覺高宗在用速成的辦法培養李賢,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用不了多久,很可能就會把皇位傳給李賢。

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武後的危機感自不待言。尤其是當高宗把整個宰相班子及李弘的原班人馬全部轉為新太子的屬官時,武後更是感到了一種莫大的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武後首先想到的,很可能就是向高宗施加壓力,希望他主動遜位。

這是最直接、最有效、成本最低的辦法。要是高宗答應,那當然最好不過,因為誰也不用再提著腦袋拼個你死我活;就算不答應,武後權當投石問路,也沒什麽損失。

如果武後真的向高宗提出了這樣的要求並且施加壓力,那高宗又會作何反應呢?

第一反應,高宗肯定是非常不爽的。要是他真有遜位給武後的想法,又何必等到今天?早一天把權力交給武後,不是什麽事都沒了嗎?所以,不管武後采用什麽方式施壓,高宗剛開始絕對是不會同意的。

可他為什麽最後又同意了呢?

依筆者看來,高宗很可能是想利用這個機會對宰相們做一個試探。也就是說,盡管高宗已經把宰相們都任命為太子賢的屬官了,可他們畢竟一直是故太子弘的人。如今雖說李弘不在了,可宰相們能夠把他們當初對李弘的忠心,全都貢獻給新太子李賢嗎?

對此,高宗並沒有十足的把握,所以高宗就有必要通過“遜位”之舉來試探宰相們。

如果我們的上述推測成立,那麽高宗的“遜位”動議顯然是很聰明的:一方面,他可以把這顆皮球踢給宰相,要是宰相們投反對票,那武後自然就無話可說;另一方面,就是借此試探宰相們對太子賢,包括對高宗本人的忠誠度。

高宗的遜位動議被宰相否決,最失落的人莫過於武後了。

不管這個動議是她的主意還是高宗本人的,總之這個結果是她最不想看見的。

因為這樣的結果顯然在向武後表明——如今的皇帝、宰相、太子,儼然已是“三位一體”了,無形中都把矛頭指向了她。

面對實力如此強大的反對派,武後該怎麽辦?

她自然有她的手段。

對於高宗,武後基本上沒有任何顧慮。今後她只要繼續扮演“賢內助”的角色,高宗就不能拿她怎麽樣。

對於宰相,武後雖然暫時沒有什麽強有力的手段,但她也並不十分擔心——當初長孫一黨何其強大,最後不也是在她的嚴厲手段之下紛紛垮台、人亡政息了嗎?所以武後相信,不需要太長時間,她就能把宰相班子逐一換成自己的人。

至於說對付太子李賢,武後更是擁有絕對自信。她決定拿出馴服獅子驄的慣用方法——先用鞭子抽,如果不服的話,再用鐵錘和匕首!

隨後的日子,武後擺出一副嚴厲的面孔,開始對李賢進行調教。她命北門學士送給李賢兩本書,一本是《少陽正範》,專門教他怎麽做一個好太子;另一本是《孝子傳》,專門教他怎麽做一個乖兒子。與此同時,武後還不斷寫信給李賢,對他的種種過失和缺點大加數落,最重要的,當然是指責他不孝。

然而,讓武後斷然沒有料到的是,李賢不僅把她送的書扔到了一邊、把她的諄諄教誨全都當成了耳旁風,而且還用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對她進行了強有力的還擊。

李賢的還擊就是——寫書。

關鍵時刻,李賢早年勤奮好學打下的根柢終於發揮了作用。他學著母後的樣子,很快召集了一幫學者:太子左庶子張大安、太子洗馬劉訥言、學士許叔牙等人,卷起袖子,準備為一部史書作注。

哪一部?

《後漢書》。

在浩如煙海的文史典籍中,李賢為什麽單單選擇了這部書呢?

原因很簡單,整個東漢一朝最顯著的歷史特征,莫過於太後臨朝和外戚擅權!而今李賢專門挑出這部書來作注,擺明了就是要跟武後叫板。

對不起,你想教育我怎麽當一個好太子和乖兒子,那就請你先用這部書照照自己,看你是如何做一個好皇後和好母親的!

儀鳳元年(公元676年)十二月,李賢的《後漢書注》大功告成。他立刻鄭重其事地把書獻給了高宗。高宗大喜,就像當初看到李弘獻給他的《瑤山玉彩》一樣,內心充滿了欣慰,當即賜給李賢三萬匹綢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