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弘暴亡

李弘根本沒有想過,有朝一日自己會變成母親權力之路上的最大障礙。

他更沒有想到——給予她生命的母親最後竟然會親手將他的生命終結!

在李弘眼中,這個世界是美好而光明的。

至少,他認為世界應該是美好而光明的。

從很小的時候起,他的眼中就容不下一絲黑暗與邪惡。少年時代,東宮的老師郭瑜教他讀《春秋》,當他讀到楚國王子弑君篡位的事情時,立刻把書蓋上,又驚又疑地說:“此事是身為臣子的人不忍卒讀的,經典既然是聖人垂訓後世之用,為何會記載這種事呢?”

郭瑜回答:“孔子作《春秋》,義存褒貶,故善惡必書,如此方能懲惡揚善、教化世人。”

可李弘還是無法接受。他態度堅決地說:“我認為這種事情不僅不能說,而且連聽都不忍聽,還是換其他書來讀吧。”

老師郭瑜被太子的仁孝深深感動,於是就把教材換成了專門講解正面道德規範的《禮記》。

李弘的仁孝顯然是得自高宗的遺傳。除了這一點外,他還從高宗和武後那裏繼承了異常早慧的文學才華。龍朔元年(公元661年),年僅十歲的李弘就有了編纂書籍的想法。他召集了當時的東宮屬官許敬宗、上官儀、楊思儉等人,一起博采古今文集,摘錄其中的嘉言麗句,予以分門別類,最後由李弘本人綜覽審訂,編成了一部五百卷的大型文集,起名為《瑤山玉彩》,獻給了高宗。看到太子小小年紀就有如此過人的才華和領導能力,高宗大感欣慰,馬上賜給太子綢緞三萬匹,以示贊賞和鼓勵。

由於李弘的仁孝和早慧,高宗一直對他鐘愛有加,並且寄予厚望,因而早在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就曾讓年僅八歲的李弘監國。從顯慶五年(公元660年)患上風疾之後,高宗更是產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危機感,迫切想把太子培養成合格的接班人,於是便在後來的日子裏頻頻命太子監國。

因為高宗在位的三分之一時間都不在長安,而是在東都洛陽,所以在李弘短暫的一生中,就有多達七次的監國紀錄——分別是八歲、十一歲、十二歲、十六歲、二十歲、二十一歲和二十二歲。其中除了八歲那次因年紀太小、力不勝任而被高宗和武後接到東都之外,其余六次顯然都是勝任愉快的。按《資治通鑒》記載,朝野上下對李弘監國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太子弘仁孝謙謹……禮接士大夫,中外屬心。”

隨著李弘監國次數的增多和政治經驗的日益豐富,他開始擁有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同時也不斷發出與他母親武後截然不同的聲音。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廢太子李忠被賜死於黔州,死後暴屍荒野,無人收葬。李弘得知後,深感哀憐,立刻上表請求高宗收葬這個異母兄長。此事令武後非常不快,盡管她表面上也不得不跟著高宗和其他人一起稱贊太子仁厚,可實際上從這個時候起,她對這個越來越有主見的兒子就開始生出不滿和警惕了。

此後的幾年間,太子李弘與武後的母子關系日漸緊張。到了鹹亨二年(公元671年),又一個敏感事件的發生,導致李弘與武後的矛盾沖突迅速趨於尖銳並且完全公開化了。

這個事件是由蕭淑妃的兩個女兒——義陽公主和宣城公主引發的。

那一年,由於關中饑荒,高宗和武後率文武百官前往東都就食,讓李弘留在京師監國。一個偶然的機會,李弘忽然發現義陽、宣城二公主自從她們母親死後一直被幽禁在掖庭冷宮。這個意外發現讓李弘大為驚訝,同時也產生了強烈的惻隱之情。當時,義陽公主二十七八歲,宣城公主也已二十四歲,由於唐朝女子出嫁的高峰年齡段都在十五歲左右,所以二公主顯然已屬大齡女了。(關於二公主的年齡,《資治通鑒》稱“年逾三十不嫁”,《新唐書》更誇張,說是“四十不嫁”。其實兩書的記載均與事實不符。因為此時高宗本人的年齡也不過四十四歲,怎麽可能有兩個三十多甚至四十歲的女兒呢?事實上,高宗十六歲當上太子不久便娶了蕭淑妃,就算當年生子,長女義陽公主的年齡也絕對不會超過二十八歲;而次女宣城公主卒於唐玄宗開元二年,享年六十六歲,所以倒推回來,鹹亨二年應該是二十四歲。)

有鑒於二公主這麽多年來一直受到不人道的待遇,而且早已過了適婚年齡,所以李弘立刻上奏,請求高宗和武後為她們選擇夫婿,讓她們出嫁,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看見太子的奏疏後,高宗當即應允,可武後卻勃然大怒。

你小子什麽意思,這不是故意讓老娘難堪嗎?

眾所周知,蕭淑妃是武後當年的死敵,她和王皇後的結局之悲慘,朝野上下的人們都有目共睹,並且記憶猶新。所以這麽多年來,盡管大家明知道蕭淑妃的兩個女兒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可始終沒有人敢替她們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