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似六郎:男寵的崛起(第4/4頁)

武曌聽完後悵然一嘆,說:“朕也知道……可是事已至此,又能如何?”

吉頊張口還想說什麽,武曌已經無力地揮了揮手,示意他退下。吉頊徹底絕望,當天就失魂落魄地踏上了貶謫之途,不久後就在貶所抑郁而終。

吉頊的落敗固然與他的驕矜自負和鋒芒畢露有關,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武曌容不下他。對於此時的武曌而言,盡力調和李武,維持李武的政治均勢和利益平衡是她最重要的任務,吉頊在“李弱武強”的時候擁護李家,這當然符合武曌的原則,所以吉頊才能夠青雲直上;但是到了廬陵王被立為太子之後,吉頊卻不知道及時調整自己的政治姿態,仍然在“尊李卑武”的道路上高歌猛進,這當然就極大地觸犯了武曌的原則。

就像武曌與吉頊的最後那場對話所反映出來的一樣,雖然武曌明知道自己的“平衡原則”實際上是在掩蓋矛盾,不是在解決問題,但是武曌卻寧可這麽做。因為她並不希望為了解決問題,而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見李家和武家任何一方遭受損害。至於吉頊所說的李武的矛盾會在未來激化,那就不在武曌的考慮範圍之內了。換言之,對於眼下的武曌來說,擱置矛盾遠比解決問題更聰明,在和稀泥中保持各方的相安無事也遠比用自己的右手砍斷自己的左手更明智!

從這個意義上說,吉頊的丟官和仕途命運的變化,就不僅是李武暗中角力的結果,同時更是武曌矛盾心態的寫照。

久視元年的吉頊事件充分說明,李武之間的政治宿怨已經為帝國的未來埋下了巨大的隱患。而這幾年來,李武之外的第三股政治勢力——以二張為代表的男寵又忽然間強勢崛起,頓時使得未來的政局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武曌已經七十多歲高齡,作為幾十年來帝國的實際掌舵者,她的鐵腕統治固然嚴厲而高效,能夠在大體上維持政局的穩定,但恰恰是這一點加大了未來的變數。因為這種極權型的政治領袖一旦過世,所有被壓制著的矛盾就必然會集中爆發,宗室、外戚與男寵這三種不可調和的政治勢力也勢必會圍繞帝國的最高權力展開殊死博弈,到那時候,局面會不會變得不可收拾?

久視元年深秋的一天,帝國朝堂上一位德高望重的棟梁人物又在蕭瑟的秋風中溘然長逝,更是讓朝野上下的有識之士感到憂心忡忡,同時也讓年老的女皇武曌感到了巨大的悲傷和失落。

這個人就是狄仁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