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政變(第3/5頁)

這場政變走到了一個最微妙的關頭。

太子的變軍有三百多人,皇帝這邊倉猝集結的士兵只有一百多人,如果太子一鼓作氣,下令強攻,勝利多半是屬於他的。可是,他偏偏就在這節骨眼上莫名其妙地停手了。

這顯然是個不可饒恕的錯誤!

趁著太子這邊猶豫的間隙,皇帝身邊一個叫楊思勖的宦官意識到有機可乘,立刻向皇帝請命,主動要求下去攻擊。一般的宦官都是蒼白瘦弱之人,可這個楊思勖卻與眾不同,不僅身材魁梧,而且一臉勇武之色。李顯大喜過望,當即首肯。楊思勖旋即沖下城樓,飛身上馬,獨自一人朝變軍馳去。

李多祚的女婿野呼利是一員勇將,此時擔任變軍的前鋒將領。他眼見對方單槍匹馬殺來,心中不禁冷笑,當即上前迎戰。雙方在陣前交手,三五個回合後,楊思勖故意賣了一個破綻,野呼利不知是計,揮刀便砍,楊思勖側身躲過,反手一刀,立時將野呼利斬於馬下。

凝神觀戰的兩軍士兵不約而同地發出一陣高呼,只不過皇帝這邊是高聲歡呼,而太子那邊卻是一片驚呼。

變軍人人駭異,士氣頓時大挫。李重俊、李多祚和其他幾個將領也都是滿臉驚惶。

城樓上的李顯一見楊思勖得手,馬上抓住時機,倚著欄杆向變軍士兵喊話:“你們都是朕的宿衛之士,何苦追隨李多祚造反?只要你們斬殺叛賊,不必擔心沒有富貴!”

變軍士兵面面相覷。

只猶豫了短短的一瞬間,他們便不約而同地把刀槍轉向了自己的將軍們。

李多祚、李思沖、李承況、獨孤祎之、沙吒忠義當即被一部分倒戈的士兵亂刀砍殺。太子李重俊見大勢已去,慌忙帶著親兵一百余人奪路而逃,其余的部眾各自作鳥獸散。

一場勝利在望的政變,就這樣功虧一簣。

太子李重俊的這路人馬一敗塗地,而成王李千裏的那一路也不比他們幸運。

當李千裏父子率兵進攻右延明門時,早有防備的宗楚客、紀處訥已經調集了二千余名禁軍閉門拒守。雙方展開激戰。由於宗楚客一方占據城樓,居高臨下,弓箭兵可以發揮很大的優勢,而李千裏一方則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只能變成對手的活靶子,所以他們很快就輸了。李千裏和兒子李禧雙雙陣亡,余眾或死或降,行動徹底失敗。

一百余名騎兵跟著太子李重俊狂奔出城,準備亡命終南山。可是,跟著這樣一個窮途末路的主子混,還有什麽富貴和前途可言呢?

一路上,皇帝承諾富貴的那番話始終在他們的耳邊回響。於是不斷有人偷偷勒住韁繩,掉轉馬頭往回跑。等到李重俊逃到鄠縣(今陜西戶縣)附近的樹林中時,身邊只剩下最後的幾名親信。筋疲力竭的李重俊翻身下馬,跌坐在一棵老樹下,背靠著樹幹大口大口地喘氣。

他耷拉著腦袋,生平第一次感到呼吸是一件這麽困難的事情。

不過,他很快就不會覺得困難了。

因為幾名親信已經拔出佩刀,正慢慢朝他逼近。幾秒種後,他就永遠也不需要呼吸了。

當李重俊重新擡起頭來的時候,剛好看見幾把鋼刀同時向他的頭頂劈了下來……

李重俊輸了,輸得幹幹凈凈!不僅搭上了自己的性命,還搭上了李多祚翁婿、李千裏父子等一大幫人的性命。

他們為什麽會敗得這麽慘?究其失敗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點:

第一,政變領導者的素質有問題。

表面上看,太子親自領導政變,下面又有李多祚這樣的前期政變功臣和軍方高層將領,還有李千裏這種老牌的李唐宗室親王,其號召力和戰鬥力似乎都是毋庸置疑的。只可惜,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先來看李重俊。他雖然貴為太子,但是年紀太輕,缺乏相應的人生閱歷和政治歷練,入主東宮的時間又太短(政變前一年七月剛被立為太子),而且東宮官屬又大多是一些權貴子弟,根本沒有德行和能力輔佐他,“唯以蹴鞠猥戲取狎於重俊,竟無調護之意”。(《舊唐書·中宗諸子傳》)所以,李重俊在政治上其實是非常幼稚的。

再來看李多祚。雖然他是禁軍的高級將領,但充其量也只是一介武夫。盡管他在神龍政變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可那也要歸功於張柬之等五大臣的謀劃有方和調度得當。說白了,李多祚只是一把刀,好不好使的關鍵不在於刀,而在於使刀的人。碰上五大臣,李多祚就是一把屠龍刀;可碰到李重俊,他就只能是一把切菜刀。

最後來看李千裏。他雖然是李唐宗室中碩果僅存的人物,但這並不是因為他能力超群,讓武曌舍不得殺他。恰恰相反,史稱“武後誅唐宗室,有才德者先死”,而李千裏“偏躁無才”,加之善於諂媚武曌,“數獻符瑞”(《資治通鑒》卷二〇八),所以才逃過了那場滅頂之災。此外,李千裏雖然擔任左金吾大將軍,握有禁軍兵權,但任職時間短(中宗復位時才被授予這個職務),因此難以真正獲得將士的擁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