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為盛世奠基(下)(第3/3頁)

所以,真正的原因其實是——玄宗本來就已經有了罷免姚崇之意,趙誨受賄的事情,只是恰好讓玄宗拿來當一個借口罷了。

在趙誨一案中,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足以讓我們窺見玄宗的真實意圖。那就是,當趙誨東窗事發時,玄宗居然以天子之尊親自審問他,這顯然是不合常理的。如果不是玄宗存心要抓姚崇的小辮子,一個小小七品文書的受賄案,又何須勞駕他皇帝大人親自出馬?

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玄宗這麽做,目的就是要敲山震虎。

換言之,就是故意抓一條狗來打,讓主人瞧瞧顏色。

可是,姚崇一直在宰相任上幹得好好的,玄宗為什麽忽然要把他擼了呢?

這就要涉及到玄宗的用人之術了。

玄宗任用宰相的原則,基本上可以用六個字概括:專任而不久任。

所謂專任,就是一改大唐立國以來的集體宰相制,把宰相名額控制為兩個,並且一個為主,一個為輔。比如玄宗先後為姚崇配備的兩個副手,前面的盧懷慎就被稱為伴食宰相,後來的源乾曜同樣也是唯唯諾諾;姚崇卸任後,宋璟繼任首席宰相,他的搭档蘇颋照舊是陪襯人物。這種綠葉配紅花的用人原則,正是玄宗刻意為之的。他的目的,就是要把朝政大權全部集中到首席宰相一個人手上。

之所以要實行這種專任制,是因為玄宗親政後,所面臨的是一個“百廢待舉”的政治局面,所承擔的主要歷史任務就是“撥亂反正”,因此,只有讓一個能力突出的宰相獨攬朝綱,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避免集體宰相制下常見的掣肘、推諉、扯皮等低效現象。

但是專任制也有兩大副作用:一是宰相大權獨攬,最終必然導致皇權受到威脅;二是一人執政必然導致整個政治運作過多地帶上個人烙印,從而日久生弊。而要消除這兩個副作用,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不要讓這個手握大權的宰相幹太久。

從這個意義上說,姚崇被罷相絕不是偶然事件,而是玄宗深思熟慮的結果。

姚崇雖然離開了帝國的政治中樞,但是在後來的幾年裏,玄宗對他依舊禮遇甚隆,仍令其“五日一朝,入閣供奉”(《資治通鑒》卷二一一),在許多大政方針上還是要征求他的意見。

開元九年(公元721年),姚崇病逝,享年七十二歲,死後贈揚州大都督,謚號“文獻”。

姚崇在任三年多,時間雖然不長,但卻與玄宗君臣同心,密切配合,共同開啟了清明、高效、務實、儉樸的新政風,終結了自神龍政變以來混亂不堪的政治局面,把帝國引上了一條健全的發展軌道,為盛世的來臨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