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再燃:仆固懷恩之亂(第3/4頁)

理由很簡單,在代宗李豫看來,吐蕃入寇,朝廷下詔命各地勤王,你李光弼卻自始至終按兵不動,這難道僅僅是因為宦官程元振專權跋扈,使你對朝政感到失望而引起的嗎?

不,事情肯定沒這麽簡單。

李豫想,這些年來你李光弼轉戰四方,自以為功勞在仆固懷恩之上,可最終平定史朝義的功勞卻落進了仆固懷恩一個人的手中,你李光弼心裏面,難道就沒有辛雲京式的酸葡萄情結?恐怕是有的吧?

再者,說到底你李光弼也是一個契丹人、一員蕃將,而且手握重兵,雄踞一方,從這個意義上講,辛雲京對仆固懷恩的懷疑,在你李光弼身上也照樣可以成立。既然如此,朕當然就要采取一些手段,預防你變成仆固懷恩第二了。

也許正是居於這樣的想法,所以吐蕃退兵後,代宗李豫馬上把領兵駐紮在徐州的李光弼調往洛陽擔任東都留守,表面上示以優寵,實際上奪其兵權。

果然不出代宗所料,李光弼的反應和當初的仆固懷恩如出一轍。他以保護江淮地區的糧食轉運為由,始終待在徐州,拒絕赴任。

保護江淮糧運?

這樣的借口是何等牽強啊!

代宗在失望之余,內心不免生出更深的擔憂和疑慮。

當時,李光弼的母親住在河中(今山西永濟市),於是代宗便頻頻派遣宦官前去“慰問”,以此向李光弼施加壓力,目的是促使他服從調遣。然而李光弼卻不為所動。

代宗一狠心,斷然把李光弼的母親和弟弟從河中接到了長安,表面上禮遇甚周,並安排李光弼的弟弟在禁軍中擔任職務,但誰都知道,這是天子攥在掌心裏的政治籌碼,目的是以此要挾李光弼,防止他像仆固懷恩那樣起兵造反。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代宗李豫與功臣李光弼之間的君臣關系實際上已經處於高度緊張狀態,隨時有可能破裂。

對此,李光弼的心裏當然不會好受。

自己戎馬一生,對天子和朝廷忠心耿耿,為國家出生入死,屢建殊勛,不料到頭來卻成了天子的眼中釘和肉中刺,這叫他情何以堪?

可是,讓李光弼放棄兵權,去洛陽當一個不大不小的東都留守,他實在是不甘心。更何況,就算他老老實實到洛陽去上任,天子對他的猜忌也不見得會就此消除。更有可能的是,解除兵權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就是隨便找個罪名貶謫流放,到最後很可能就是兔死狗烹!

自古以來,“功高不賞”幾乎是每個功臣的必然結局,他李光弼又豈能獨免?

所以,李光弼只能硬著頭皮和代宗死扛。

這一扛,很快就扛出病來了。

而且這病來勢兇猛,一下子就把李光弼擊倒了。史稱“光弼禦軍嚴肅,天下服其威名,每申號令,諸將不敢仰視。及懼朝恩之害(實際上是懼怕代宗之害),不敢入朝,(部將)田神功等皆不稟命,因愧恥成疾。”(《舊唐書·李光弼傳》)

李光弼很快就病入膏肓。臨終前,左右問他有何遺言,李光弼只說了一句話:“我久在軍中,不得奉養母親。既為不孝之子,夫復何言!”

很顯然,最讓李光弼抱憾的事情,就是一生為國盡忠,卻不能為母盡孝;而最讓李光弼至死難以釋懷的事情,就是一輩子替朝廷征戰沙場,到頭來居然連累母親成了天子和朝廷的人質!

廣德二年七月,李光弼帶著諸多的遺憾離開了人世,終年五十七歲。當然,李光弼的身後事是極盡哀榮的。代宗不僅為之輟朝三日,追贈太保,謚號“武穆”,而且為李光弼操辦了一場盛大的葬禮。他派遣宦官魚朝恩到李光弼母親的府上吊唁,命京兆尹第五琦負責喪葬事宜。葬禮舉行那天,代宗還專門下詔,命宰相率文武百官護送李光弼的靈柩,並一直護送到了延平門外。

仆固懷恩借張韶之手除掉了渾釋之,緊接著又收拾了張韶,把留守靈武的朔方部眾悉數收入麾下,於是兵勢復振。

眼看一場戰亂已經迫在眉睫,代宗深感憂慮。

為了避免戰爭,代宗不得不采取了高姿態,不僅對仆固懷恩留在河東的家屬厚加安撫,而且專門下詔吹捧仆固懷恩,稱其“勛勞著於帝室、及於天下”雲雲,還說:“朝廷和你之所以產生猜疑和誤會,都是因為一些小人從中挑撥離間,仔細考察愛卿的內心,事實上並無反叛之意,還是讓君臣之間的大義和深情恢復如初吧!只不過河北既然已經平定,朔方也已有了新的任命,所以就解除你的河北副元帥和朔方節度使之職,但是太保、中書令、大寧郡王等官爵,則全部保留。盼望即刻來京,不要再有猜疑。”

看著這道假惺惺的詔書,仆固懷恩冷笑不已。

都到這個時候了,還跟我來這套?你當我仆固懷恩是吃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