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入長安

大唐自立國以來,不斷開疆拓土,擴張勢力範圍,在帝國的西北邊境和整個廣袤的西域設置了數個都督府和都護府,下轄眾多州縣。至開元中期,唐帝國在西北和西域分別設置了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北庭等節度使,而且每年都從關東地區征調精壯士卒戍邊,一方面開展大規模屯田,以供軍需;一方面開辟了大量牧場,畜養戰馬和牛羊;在所有重要的城堡和要塞之間,日夜都有巡邏騎兵來往遊弋。

大唐帝國就這樣在長達萬裏的邊境線上,構築了一個龐大、堅實、嚴密的邊防體系。多年來,雖然吐蕃從未停止過對唐朝西北邊境的侵擾,但始終未能有效突破唐朝的邊防,更沒有機會長驅直入。

然而,自從安史之亂爆發後,帝國的邊防體系就名存實亡了。

李唐朝廷為了平定這場前所未有的叛亂,把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北庭等邊防重鎮的精銳部隊全部調回國內,只留下一些老弱殘兵駐守。吐蕃軍隊乘虛而入,自大震關(今甘肅張家川縣東南)東進,先後攻陷蘭州(今甘肅蘭州市)、廓州(今青海化隆縣)、河州(今甘肅臨夏市)、鄯州(今青海樂都縣)、洮州(今甘肅臨潭縣)、岷州(今甘肅岷縣)、秦州(今甘肅天水市)、成州(今甘肅禮南縣)、渭州(今甘肅隴西縣)等地,盡取河西、隴右之地。

在吐蕃軍隊的不斷蠶食下,短短數年間,帝國西北部的數十個州相繼淪陷。到代宗登基時,鳳翔(今陜西鳳翔縣)以西、邠州(今陜西彬縣)以北的唐朝國土,已全部落入吐蕃人的手中。

廣德元年(公元763年)七月,吐蕃再次向唐朝發起大規模進攻,邊境守將頻頻告急,可當時正恃寵擅權的宦官程元振卻置若罔聞,只將其視為一般性襲擾,既不上奏代宗,也不發兵禦敵。吐蕃軍隊遂長驅直入,很快就打到了涇州(今甘肅涇川縣)。唐涇州刺史高暉不僅放棄抵抗,舉城而降,而且替吐蕃人充當向導,領著敵軍深入關中。直到吐蕃大軍越過邠州(今陜西彬縣),代宗李豫才驚聞吐蕃入寇的消息。

十月二日,吐蕃大軍已迅速進抵奉天(今陜西乾縣)和武功(今陜西武功縣西),一時京師震恐,代宗急命雍王李適為關內元帥,同時起用郭子儀為副元帥,命他火速進駐鹹陽組織防禦。

社稷有難了,已經被晾了不少日子的郭子儀才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然而,此時的郭子儀卻是一個光杆司令。

因“閑廢日久,部曲離散”(《資治通鑒》卷二二三),此時郭子儀可以直接調動的兵馬只有麾下的二十名親兵。

由於軍情緊急,而前線又沒有送來任何準確的情報,郭子儀急於了解敵情,所以來不及等朝廷募兵,就即刻帶著他的“二十人兵團”開赴前線。

抵達鹹陽後,郭子儀立刻派斥候前去打探。很快,斥候就帶回了準確的情報。郭子儀一聽,頓時大為震驚——此次的來犯之敵不僅有吐蕃人,還有吐谷渾人、黨項人、氐人、羌人,兵力足足有二十多萬!

此刻,吐蕃大軍已經渡過渭水,正迅速向東挺進,兵鋒直指長安。

郭子儀急命部將王延昌火速回朝,請朝廷立刻發兵。然而,讓郭子儀萬萬沒想到的是,值此大敵當前、京師危急之際,一手遮天的程元振居然置社稷安危於不顧,拒不接見王延昌,更不用說派發一兵一卒了。

郭子儀徹底絕望。

他知道,程元振向來嫉妒他的功勛和威望,一直在不遺余力地排擠他,可郭子儀怎麽也想不到,都到這個時候了,程元振竟然還在一心弄權、排斥異己!

看著二十幾萬敵軍從自己的眼皮底下浩浩蕩蕩地開向長安,郭子儀只能在心裏發出一聲悲涼的長嘆——長安完了。

十月四日,吐蕃的先頭部隊進抵周至(今陜西周至縣)西面,在這裏遭遇了此次入侵的唯一一次抵抗,被唐渭北行營兵馬使呂月將擊退。

然而,這注定只能是一次微弱的抵抗。因為呂月將的兵力只有區區兩千人,無論如何也擋不住吐蕃的二十萬大軍!

十月六日,吐蕃主力進抵周至。呂月將竭力死戰,最後全軍覆沒,兵敗被俘。

十月七日,吐蕃大軍渡過西渭橋。至此,大唐帝京長安已經完全暴露在他們面前。

得知吐蕃人兵臨城下的消息,代宗李豫如遭雷擊。他倉皇無措,最後只好在少數禁軍和宦官的簇擁下逃出長安,亡奔陜州(今河南三門峽市)。

天子一跑,京師頓時大亂,滿朝文武各自逃命,禁衛六軍也頃刻潰散。等到郭子儀趕回長安時,天子和百官已經蹤影全無,長安也已變成一座不設防的城市。

代宗逃出長安不久,隨駕的禁軍將領王獻忠就帶著四百余騎叛逃,並裹挾著豐王李珙(玄宗之子,代宗叔父)和其他十來個親王奔回長安,準備投降吐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