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挽狂瀾:郭子儀單騎盟回紇(第2/4頁)

就在渾瑊力拒吐蕃的同時,唐軍的各路兵馬已紛紛進入戰略要地駐防:郭子儀率朔方軍進駐涇陽(今陜西涇陽縣),李忠臣進駐東渭橋(今陜西高陵縣南),李光進進駐雲陽(今陜西涇陽縣北),馬璘和郝庭玉進駐西渭橋(今陜西鹹陽市西南),李抱玉進駐鳳翔,宦官駱奉仙與將軍李日越進駐周至,同華節度使周智光進駐同州(今陜西大荔縣)。最後,代宗李豫親率禁衛六軍屯駐禁苑。

為了鼓舞士氣,代宗於九月二十一日下詔,聲稱要禦駕親征。

皇帝調門很高,說要親征,可有人卻一心只想著逃跑。

這個人就是禁軍統領魚朝恩。

自從聽說吐蕃的十萬大軍在攻打奉天後,魚朝恩就開始計劃逃跑了。他準備挾天子逃往河中,又擔心百官反對,決定以武力威逼,迫使百官就範。

某一日早朝,文武百官在宮門外站立多時,眼見上朝的時間早已過了,可宮門卻遲遲不開。就在眾人大惑不解之際,門忽然開了,只見魚朝恩一臉陰沉地走了出來,身後跟著數十名刀劍出鞘的禁軍士兵。

這唱的是哪一出?

百官面面相覷,不知所為。

緊接著,眾人聽見魚朝恩用一種不容置疑的口吻宣布:“吐蕃屢屢進犯京畿,天子車駕準備巡幸河中,諸位意下如何?”

百官大為錯愕。

可他們都知道,魚朝恩這句話不是設問句,而是陳述句;他不是在征求眾人的意見,而是在宣布他的決定。

一瞬間,滿朝文武鴉雀無聲。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姓劉的給事中忽然大步走出隊列,面對魚朝恩厲聲道:“敕使(當時對宦官的統稱)是想造反嗎?現在京師周圍大軍雲集,您不想同心戮力抵禦敵寇,卻想裹挾天子棄宗廟社稷而去,不是造反是什麽?”

此言一出,魚朝恩當場語塞。

他又驚又怒,可想了半天,實在想不出一句反駁的理由,只好拂袖而去。

為《資治通鑒》作注的元人胡三省在這個地方寫了一句批語:“給事中劉君,身立廟堂,剛正不阿,有如此英雄表現,史書中居然連他的名字都沒有,不知道唐朝設立史館是幹什麽用的。”

誠哉斯言!

中國歷史上的史官雖有秉筆直書、不畏強權的傳統,但這只是一種抽象的精神,能按照這種精神行事的史官恐怕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數的。大部分史官,拿的是皇帝的俸祿,看的是大官的臉色,在作歷史記錄時,或許都會遵循某種約定俗成的行規,那就是:烏紗帽大的,不僅要錄其言,載其行,更要留其名;至於烏紗帽小的,能把你的事跡如實記錄就算對得起你了,你還想要什麽?

名留青史,千古流芳?

做夢去吧!

從永泰元年九月中旬到下旬,關中地區一直暴雨傾盆,這給吐蕃軍隊的行軍造成了極大困難。眼看各路唐軍已經在長安外圍築起了一道銅墻鐵壁,加上天氣如此惡劣,吐蕃人只好放棄攻打長安的計劃,掉頭攻擊醴泉(今陜西禮泉縣),準備最後撈一把就走。

與此同時,黨項軍隊則在白水(今陜西白水縣)和蒲津關(今陜西大荔縣東黃河渡口)一帶燒殺擄掠,數日後引兵遁去。

九月底,吐蕃軍隊劫掠了大量財帛和數萬男女後,開始向北撤退。行至邠州時遇到回紇軍團,吐蕃人馬上又打起了長安的主意,遂與回紇合兵一處,掉頭圍攻涇陽(今陜西涇陽縣)。

由於仆固懷恩已死,吐蕃與回紇誰也不服誰,都想當老大,結果差點翻臉,遂分開紮營,相互戒備。

此時駐守涇陽的是郭子儀。

他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一個將對手分化瓦解、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機會。

郭子儀即刻遣使前往回紇軍營,希望與回紇化幹戈為玉帛,共同攻擊吐蕃。回紇人看著來使,半信半疑地說:“郭公的確在此嗎?你在騙我吧?若真在此,何不出來一見?”

使者帶回了回紇人的話,郭子儀對左右說:“如今敵眾我寡,不能跟他們硬拼。當初,回紇曾數度與我們結盟,我現在親自前往回紇大營,和他們再續前盟,定能不戰而下。”

諸將聞言,一致要求郭子儀挑選五百精騎作為護衛。郭子儀說:“這是害我。”隨即躍上馬背。他兒子郭晞拉住馬韁阻攔他說:“回紇人是虎狼,大人是帝國元帥,豈能拿自己的命去賭?”郭子儀說:“今天如果跟他們開戰,不僅我們父子會同死沙場,國家也會陷入危險之地。我誠心誠意前去會盟,他們若能接受,則為四海之福;若不能接受,我身雖死,全家亦可保全。”說完狠狠一鞭抽在郭晞手上,厲聲喝道:“走開!”

隨後,郭子儀只帶著數名親兵出城,來到回紇大營外喊話:“郭子儀前來拜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