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保衛戰(第3/3頁)

李懷光這一路走來,一直揚言到了奉天就要宰了他們。“天下之亂,皆此曹所為也!吾見上,當請誅之。”(《資治通鑒》卷二二九)

眼下奉天圍解、大功新建,李懷光信心滿滿地認為:天子一定會以特殊的禮遇來回報他,而他的諫言也一定會得到天子的支持和采納。

可是,李懷光錯了。

他在奉天城外的軍營中眼巴巴地等了多日,不但沒等到天子召見他的消息,反而接到了一紙出兵的詔令。

詔令讓他立刻率部進駐西渭橋,與李晟等部會師,擇日克復長安。

這一刻,李懷光全身的每一個毛孔都散發著憤怒,同時又都浸透著無奈。這種感覺就像熱臉貼上了冷屁股,又像一記重拳打在了棉花上。他萬萬沒想到,自己千裏迢迢前來勤王,而今大功告成,與天子近在咫尺,結果居然連一個面都見不著,連一句話都說不上,這他奶奶的算什麽事兒?

其實,李懷光沒必要感到困惑和失落,因為德宗李適和他的看法全然不同。

早在德宗剛剛逃到奉天的時候,就曾經和翰林學士陸贄談到了這場禍亂的起因。陸贄很婉轉地告訴德宗:“致今日之患,皆群臣之罪也。”他的意思其實和李懷光一樣,也是把原因歸結到了盧杞等人身上,只是他說的話比較藝術,不願指名道姓罷了。可是,德宗卻對此不以為然。他的回答是:“此亦天命,非由人事。”(《資治通鑒》卷二二九)

德宗的意思明擺著——這是老天爺的過錯,不是哪個人的責任。

也就是說,即便天下的人都認為盧杞其罪當誅,德宗也是不會這麽認為的。

這就讓人難以理解了。自從盧杞當上首席宰相後,所犯的錯誤可謂不勝枚舉,為什麽德宗竟然視而不見,仍舊一心一意袒護他呢?為什麽德宗即位時那麽英武果決,現在卻變得如此昏庸暗昧呢?

答案很簡單,德宗受傷了。

眾所周知,德宗本來是一個自視甚高、胸懷大志的人,但這幾年遭遇了太多挫折,自信心被打擊得一塌糊塗,所以日漸變得敏感脆弱,甚至還有些自卑。在此情況下,任何直言不諱的進諫都無異於往他的傷口上撒鹽,只能引起他的抵觸和反感;相反,只有像盧杞這種事事逢迎、處處隨順、從不說半句違逆之言的人,才能撫慰德宗受傷的心靈。

既然如此,德宗又怎麽可能殺盧杞呢?

對於德宗的這種心態,盧杞洞若觀火。所以,當李懷光揚言要誅殺奸臣的消息傳進盧杞的耳朵時,他絲毫沒有恐懼之感。因為他知道德宗離不開他。況且,要跟李懷光這種只會打仗不懂政治的大老粗過招,對盧杞來說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奉天之圍一解,盧杞馬上向德宗提議——應該命李懷光乘勝攻取長安,不能拖延時日,尤其不能召他入城覲見,因為一進城就要賜宴、頒賞等等,一拖又是好幾天,倘若讓叛軍利用這個時間重整旗鼓,想要消滅就難了。

德宗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讓李懷光吃了閉門羹,還頒下了那道讓李懷光怒發沖冠的詔令……

李懷光走了。

他帶著自己的五萬部眾黯然離開了奉天。臨走前他說了一句話:“吾今已為奸臣所排,(天下)事可知矣!”(《資治通鑒》卷二二九)

顯而易見,此時的李懷光已經對國家和個人的前途感到絕望了。

一個對國家和個人前途感到絕望的人,通常都屬於危險人物。尤其是當這個人手裏掌握著一支軍隊的時候,其危險程度更是不言而喻。

這樣的人,接下來會幹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