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大“財”疏:文宗的軟肋(第2/3頁)

太和元年秋,經過一番利益權衡,河北三鎮各自選擇了自己的陣營,兩個投向朝廷,一個靠向了橫海。

這年冬天,雙方開打。

此時的文宗李昂當然不會想到,這場平藩之戰雖然最終取得了勝利,但朝廷卻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這場戰爭前後打了將近兩年。

第一年冬天,文宗失去了他最為倚重的平叛主將烏重胤。

第二年冬天,他又失去了最為信任的心腹宰相韋處厚。

當然,這一對文臣武將並非直接死於戰爭,而是因病去世的,但是對即位不久的文宗李昂來說,顯然是個不小的打擊。

左膀右臂的遽然離去,令文宗哀傷不已,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更是讓他落入了焦頭爛額的窘境。

由於王庭湊公然支持李同捷對抗朝廷,所以文宗不得不在太和二年九月同時討伐王庭湊,在橫海與成德之間兩線作戰。

戰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軍費開支的急劇增長。本來,花錢如流水的穆、敬二宗就沒給李昂留下多少家底,如今,高速運轉的戰爭機器又像是一頭張著血盆巨口、並且永不饜足的巨獸,無情地吞噬著李唐天下的民脂民膏和捉襟見肘的帝國財賦……

看著迅速被耗幹的國庫,文宗李昂感到了深深的無奈和悲哀。

太和三年(公元829年)四月十九日,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終於進入了尾聲。新任橫海節度使李祐攻克橫海重鎮德州(今山東陵縣);同日,盧龍節度使李載義攻破了橫海治所滄州外城。

眼見著大勢已去,李同捷只好向朝廷投降,不久便被朝廷的宣慰使砍殺。

是月底,李同捷的首級傳送京師,橫海宣告平定。

文宗李昂無力地笑了。

與其說這是勝利的笑容,還不如說是近乎虛脫的、慶幸的笑容。

假如李同捷再堅持半年,先垮的肯定不是他,而是朝廷。

因為朝廷再也拿不出軍費了。

雖然贏得十分驚險,但文宗畢竟為朝廷贏回了喪失已久的尊嚴。所以,他還是感到了一絲欣慰。

然而,李昂斷然沒有想到,就在李同捷敗亡不久,魏博旋即又爆發了一場兵變。

就是這場兵變,將文宗朝廷歷盡艱辛贏得的勝利果實毀於一旦。

平定橫海後,為了徹底鏟除後患,文宗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行政和人事安排。命魏博節度使史憲誠轉任河中(治所在今山西永濟市),命義成節度使李聽兼鎮魏博;同時,把魏博轄下的相州(今河南安陽市)、衛州(今河南衛輝市)、澶州(今河南內黃縣東南)三地劃出去另設一道,並另行委派了節度使。

魏博的驕兵悍將眼看自己的藩鎮即將被朝廷肢解,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轉向史憲誠,希望他能在這緊要關頭挺身而出,維護藩鎮和地方將士的利益。

可結果卻令他們大失所望。

史憲誠既然在討伐橫海時倒向了朝廷,現在當然要跟朝廷步調一致了。因此,他不但心甘情願服從了朝廷的安排,而且還把魏博府庫中的金銀綢緞搬運一空,準備全部帶往河中。魏博將士忍無可忍,於六月底發動兵變,殺死了史憲誠,擁立兵馬使何進滔為留後。同日,毫不知情的節度使李聽抵達魏州(魏博治所,今河北大名縣),準備接管魏博。何進滔趁其不備發兵進攻。李聽倉促應戰,結果招致慘敗,士卒死傷過半,余皆逃散,輜重和糧草全部落入何進滔之手。李聽僅以身免,倉皇逃回滑台(義成治所,今河南滑縣)。

消息傳來,文宗李昂目瞪口呆。

國庫早就已經見底,如果接著對魏博開戰,朝廷拿什麽充當軍隊的糧餉呢?

此時此刻,李昂終於明白了一件事:在這個世界上,最令人痛苦和無奈的事情不是志大才疏,而是——志大財疏。

太和三年八月初,文宗被迫任命何進滔為魏博節度使,而且把相、衛、澶三州歸還給了魏博。八月二十五,文宗又下詔赦免了成德的王庭湊及其部眾,恢復了他們的所有官爵。

轟轟烈烈的平藩之戰,就此功敗垂成。

與藩鎮的第一次較量居然以這樣的結局收場,對即位不久的李昂來講,實在是一個致命的打擊。他感到,燃燒在自己胸中多年的中興壯志,仿佛一下子就熄滅了,並且化成一道青煙裊裊飄散。

李昂從此變得一蹶不振。

終其一生,他再也沒有從這次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

即便後來有錢了,這個深感“志大才疏”的天子在平藩事務上也沒有恢復早年的鬥志和勇氣,而是變得跟他的父兄如出一轍——成了一個徹底的妥協主義者。

對一個曾經胸懷大志的人來講,這樣的結果實在是充滿了悲劇色彩。然而,當我們縱觀文宗李昂十四年的帝王生涯,我們發現,和他此後要遭遇的一連串失敗比起來,太和三年平藩之戰的功敗垂成實在算不上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