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產的“除閹計劃”

文宗李昂有時候經常覺得,自己和穆、敬二宗其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是窩囊天子。盡管他比父兄更自律、更勤政、更有志向,可這個世界歷來是以成敗論英雄的,如果你拿不出實實在在的業績,你說你多努力都沒人會相信,甚至連你自己都不相信。

自從即位以來,李昂發現自己多當一天皇帝,就會多一分無力之感——面對割地自專的跋扈藩鎮,他無力;面對甚囂塵上的文臣黨爭,他無力;面對反奴為主、不可一世的宦官集團,他更無力。

在這三者中,藩鎮和朋黨固然可惡,但李昂多少還能容忍,畢竟他們不會直接顛覆他的帝位,危及他的生命,充其量只能算是遠患。讓李昂感到最可恨也最可怕的,其實是擅權亂政的宦官。

李昂心裏很清楚,憲宗和敬宗都是死在宦官手裏的,這是李唐皇族的奇恥大辱,更是不可忘懷的血海深仇;可充滿諷刺意味的是,李昂自己偏偏又是宦官擁立的,假如沒有權宦王守澄等人的弑逆犯上,也就不可能有李昂的今天。這筆糊塗賬,到底該怎麽算?

也許,只能把恩和仇分開來算。

李昂登基後,為了報答王守澄的擁立之功,不得不讓他在樞密使的職位上又兼任神策中尉,不久又拜其為驃騎大將軍,可謂榮寵備至。王守澄從此一手遮天,不僅招權納賄,而且肆意幹預朝政,儼然已有架空皇帝之勢。

對李昂來說,這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

如今,該報的“恩”,李昂都已經報答了。接下來,是不是應該報仇了呢?

答案是肯定的。

實際上,從登基的那一天起,李昂就已經打定主意要剪除宦官了。這不光是為憲、敬二宗報仇的問題,更是李昂必須采取的自保之策。原因很簡單,既然這些肆無忌憚的閹宦當初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殺了憲、敬二宗,如今他們也可以隨時隨刻取他李昂的性命,另行擁立天子。

只要他們覺得有動手的必要,估計連眼睛都不會眨一下。

所以,李昂知道,自己必須先下手為強,否則遲早有一天會步憲、敬二宗之後塵,成為這幫閹宦的刀下之鬼。

對付宦官是一件具有高度危險系數的事情,需要有膽識、有能力、並具備高度忠誠的人來承擔,否則,一著不慎就會滿盤皆輸。

然而,讓李昂深感無奈的是——他身邊幾乎無人可用。

如今,上至宰相,下至文武百官,幾乎都在忙於黨爭和傾軋,而且大多與宦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要從中找出一個背景清白、忠誠能幹的人,幾乎是難於上青天。

所幸,文宗李昂找了整整三年,終於找到了一個。

此人名叫宋申錫,時任翰林學士。

通過長時間的觀察,李昂覺得此人沉穩幹練、忠實可靠,應該可以委以重任。有一天,李昂單獨召見宋申錫,鼓足勇氣向他發出了試探。這種試探是相當含混的。就像一個內心熾熱而外表矜持的窈窕淑女,對某郎君芳心暗許卻又不敢直言表白,只好向他拋出那種若有似無、欲說還休的媚眼。

盡管天子的這個“媚眼”拋得有些曖昧,可聰明的宋申錫還是在第一時間就讀懂了。他當即表態,應該想辦法逐步削弱王守澄的權力,並最終做掉他。

一聽此言,文宗李昂頓時龍顏大悅。

看著宋申錫那張敦厚忠直的臉龐,李昂真是無比欣慰。

幾天後,李昂就把宋申錫擢升為尚書右丞。太和四年(公元830年)七月十一日,李昂又正式任命宋申錫為宰相。

宋申錫躥得這麽快,雖然有些突兀,但人們並沒有多想。此時的宰相李宗閔、牛僧孺等人,包括權宦王守澄在內,都沒有猜到這個政壇新貴突然躋身權力中樞的真正原因。因此,他們自然也就不會料到他身上所肩負的那項特殊使命。

文宗李昂與宦官集團的第一次較量,就這樣悄悄拉開了序幕。

經過半年多的醞釀和策劃,到了太和五年(公元831年)春,文宗李昂與宋申錫終於制訂了一個剪除宦官的絕密計劃。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接下來,就是為這個計劃物色一個具體的執行人了。

宋申錫選擇了時任吏部侍郎的王璠,準備引薦他擔任京兆尹,也就是把京畿的軍政大權交給他,讓他去對付手握禁軍的宦官集團。

宋申錫為什麽會選擇這個王璠,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這是一個十分愚蠢的選擇。

這個選擇,將給他和天子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當宋申錫向王璠傳達天子密旨的時候,王璠一開始是頗有些受寵若驚的,然而他轉念一想,就覺得不太對頭了。

因為這件事的風險太高,收益又太低,很不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