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憂外患的帝國(第2/3頁)

第一個好處,就是向唐朝派遣留學生(留學費用由唐朝出)。自德宗以來的五六十年間,南詔每年都要派出數以千計的留學生,統一前往成都學習唐朝文化,期間的生活和學習費用全部由當地政府承擔。這事情要是擱在天寶年間,財大氣粗的唐朝政府絕不會皺半下眉頭,可自從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各級政府的經濟狀況就大不如前了,幾乎都要掰著指頭過日子,就算有點閑錢,也得隨時準備應付戰爭、災荒等不時之需。現在可倒好,自己尚且要精打細算、一分錢掰成兩半花,卻還得打腫臉充胖子,省吃儉用地供養那些南蠻子弟,當地政府自然是滿腹牢騷,所以提供給留學生的待遇也就一年不如一年了。

對此,南詔當然很不爽。其國王豐祐立刻給唐朝遞交了一封國書,揚言要把留學生全部召回去,並且措辭極為傲慢。

除了留學生外,南詔從大唐得到的第二個好處,就是納貢。

按理說,南詔向唐朝納貢,應該是唐朝得好處,怎麽反而是南詔得好處呢?

原因很簡單——中國人是一個講究禮尚往來的民族,既然人家藩屬國千裏迢迢前來納貢,作為泱泱大國的唐朝自然也要回禮。

所以,南詔每年納貢,唐朝都要對使團大加賞賜,所賜物品的價值遠遠高於那些貢品。

南詔嘗到了甜頭,“納貢”的積極性大為高漲,人人都搶著去唐朝“上貢”,於是派往唐朝的使團人數便逐年遞增。久而久之,唐朝政府自然是不堪重負。到了宣宗年間,在西川節度使杜悰的建議下,李唐朝廷終於大幅度削減了對南詔納貢使團的賞賜,不再做賠本買賣了。

南詔國王豐祐再次氣得吹胡子瞪眼,當年歲末便不再納貢,僅派使節送了一道賀表了事。之後幾年,是否納貢也全憑他的心情而定,心情好了就隨便弄一些去湊數,心情不好非但不納,反而還會派小股部隊到唐朝邊境去襲擾劫掠。

因此,到了宣宗末年,唐朝和南詔雖然還沒發展到敵對狀態,但兩國關系其實已經到了決裂的邊緣。

大中十三年,宣宗駕崩,懿宗即位,李唐朝廷派宦官向四方發布訃告,通知各藩屬國派吊祭使赴長安吊唁。巧合的是,南詔國王豐祐也在這個時候死了,可唐朝卻對此一無所知。結果,派往南詔的這一路宦官自然就看不到人家的好臉色了。

此時,南詔的新任國王是豐祐的兒子世隆。他看一眼詔書就隨手扔在了一邊,怒氣沖沖地對唐朝使者說:“我國也有喪事,為什麽朝廷不派人來祭悼?而且詔書上居然還寫著先王的名字,這不是侮辱本王嗎?”

使者一臉尷尬,無言以對。隨後,世隆就把使者打發到了城外的簡陋客棧,接待規格低得不行。宦官們滿腹委屈,回到長安後,便把此番遭遇一五一十地向懿宗作了稟報。

年輕氣盛的懿宗李漼一聽也火了。他當即做出報復,堅決不對世隆進行冊封,也就是不承認他南詔國王的身份。懿宗還給出了兩條不冊封的理由:

一、膽敢不派遣使者前來吊唁,分明是對朝廷不尊;

二、世隆的名字犯諱,“世”字犯太宗諱,“隆”字犯玄宗諱,顯然是大不敬罪。

懿宗以為,世隆為了求得朝廷冊封,一定會乖乖地低頭認錯。

可他錯了。這個新任的南詔國王遠比他想象的執拗得多,也強悍得多。接到李唐朝廷問罪詔書的那天,世隆發出了一聲冷笑。你以為老子稀罕你的冊封嗎?你不讓老子當國王,老子就自己當皇帝!

幾天後,懿宗非但沒有看到世隆低頭認錯的上表,反而接到了一則令他目瞪口呆的奏報——世隆稱帝,國號“大禮”,改元“建極”,同時發兵入侵大唐邊境,已經攻占了播州(今貴州遵義市)。

南詔與大唐的戰爭就此揭開序幕。

鹹通元年(公元860年)十一月,安南都護李鄠向入侵的南詔軍隊發起反攻,收復播州。但南詔卻趁他後方空虛,發兵三萬,在安南蠻族的引導下奔襲安南治所交趾(今越南河內市),並一舉攻占。李鄠後路被抄,只好倉皇逃奔武安(今越南海防市)。

鹹通二年(公元861年)正月,懿宗下詔命邕州(嶺南西道治所,今廣西南寧市)及相鄰各道緊急發兵援救安南,阻止南詔的進攻。六月,朝廷以失職的罪名把安南都護李鄠貶為儋州司馬,同時任命鹽州(今陜西定邊縣)防禦使王寬為安南經略使。

七月,南詔軍隊又攻陷邕州。

鹹通三年(公元862年)二月,南詔再犯安南,王寬無能,頻頻上書告急。懿宗朝廷不得不再易主帥,命湖南觀察使蔡襲取代王寬,並緊急動員忠武、義成、武寧、宣武、荊南、山南東道、湖南、鄂嶽八道士兵共三萬人,歸蔡襲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