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蒙古之魔

第一次伐金凱旋之後,成吉思汗開始考慮建都。此前在克番倫河上遊所設的宿營地,在成吉思汗政權建立後,自然而然地成了蒙古的首都,但是從形式上來看,始終還只是一個遊牧部落的宿營地。蒙古各部仍然還在各自的牧地,根據季節的變遷而遷徙。

但是,現在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他的宿營地成了草原的中樞,移動起來便變得困難了。

住在這裏的人越來越多,機構完備之後,這裏便應該作為政治、經濟、文化等的中心固定下來。如果仍舊像以前那樣隨著季節的變化而遷徙,必然會有很大的困難,甚至導致混亂。如果一個國家的中心都可以隨便移動,勢必也就無法得到百姓的信賴。

成吉思汗打算將此地改造成定居的城市。這是一種從遊牧到定居的變革。這次變革也意味著要改變祖先流傳下來的傳統生活方式。

蒙古全境幾乎都是草原,遊牧生活正是基於這種地貌。草原上約有兩千多種牧草,這些牧草養育著牛羊,牛羊又養育了蒙古人。對蒙古人來說,追逐水草的遊牧是最適合這種環境的生活。

蒙古的國土,大部分是分布著丘陵的平原和半沙漠化的地帶,它們依托著針葉林,連接更北方的西伯利亞,西部則是高聳的山脈。

現在蒙古國勢大增,繼續這種遊牧生活,不利於控制蒙古全境。蒙古遲早都要結束這種狀態。於是成吉思汗派博爾術去尋找新都建造地點。

最為理想的地點是中都。如果攻陷中都,將其作為蒙古的首都,那將會非常有利於對全境的統治。但是,如果那樣的話,必然重蹈金人滅遼後契丹人散布全國、威脅本國統治的覆轍。

現在成吉思汗已經將更加廣闊的土地納入自己的視野。但是,那些土地卻並非蒙古人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而是敵人的區域。成吉思汗想在蒼狼的領地建設新都,但要找到這樣一個地方談何容易?

候選地點有以下幾個:原克烈部的根據地黑林,位於阿爾泰山主脈、東西薩彥嶺之間盆地的乃蠻部據點,萬裏長城附近陰山山脈中的汪古部據點,以及西夏的都城中興府、扯克徹兒山和赤忽兒古山之間孛兒帖的故鄉弘吉剌部的據點。

黑林雖然適合遊牧,但是位於蒙古邊境,不適合做都城,因此首先被排除。乃蠻部的據點太靠西,而中興府又是異族的地方,因此就只剩下汪古部的根據地汪古部的領地與長城相鄰,深受中原文化影響。中原人將汪古人稱為白韃靼。那裏位於陰山山脈的山谷中,易守難攻。將那裏作為日後進攻中原的據點最合適不過。成吉思汗考慮從克魯倫上遊遷往彼處。

成吉思汗決定建設新國都之後,從蒙古全境、金、西夏,以及阿爾泰山以西的西方國家來的駱駝商隊絡繹不絕,運來了各種物資。

這次的國都不僅僅是作為遊牧的據點,還必須建造各級官衙,以及商家和百姓居住的地方,形成一個巨大的城市。

成吉思汗的宮殿必須富麗堂皇,足夠顯示權力和威勢。宮殿的周圍建造重臣、幕僚等的府邸,個人的功勞和實力決定建築規模。這些府邸將會在成吉思汗的宮殿周圍爭奇鬥艷。

新國都將不僅僅是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的中心,必須還是一個擁有強大軍事力量的據點。而且,不僅僅是向外發起進攻時的據點,還應該在遭受外敵入侵時能成為堅固的防衛據點。

新國都的建設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人馬呼喊,四面八方聚集而來的商人、藝人、僧人等人的聲音和揚起的塵埃在上空飛揚。

很多人聽說了成吉思汗旭日東升般的勢頭,都前來投奔。不僅蒙古人,還有阿爾泰山以西的西方人。甚至有人從喜馬拉雅山南面的印度,穿過廣袤的沙漠和高山峻嶺來到蒙古。他們不是空手而來,大部分人都帶來了珍貴的寶物、先進的科技和文化。

成吉思汗以寬闊的胸懷接受了這些人。只要有能力,便不問此人的宗教信仰和國別,一律重用。

成吉思汗第一次伐金的時候就了解了金的實力。他感覺到,要想壓制金或者更南方的宋,蒙古就不能僅僅靠軍事力量,而必須加快發展經濟和文化。因此,在建設新國都的時候,比起兵器,成吉思汗更歡迎新的技術和珍貴寶物的流入。

之後的一段時間,成吉思汗都沒有起兵,而是專心致力於新國都的建設。蒙古的兵馬雖強,但他們卻連記錄戰事的文字都沒有。在消滅乃蠻之後,蒙古依靠塔塔統阿引進了畏兀兒文,能夠將一些事情記錄下來,但是這畢竟不是蒙古的文字。

伐金戰爭讓成吉思汗明白落後國家支配先進國家的困難。要想完全支配對方,就必須擁有比對方更有魅力的文化、穩定的政治、繁榮的經濟和更多的新技術。成吉思汗意識到,單純的武力征服只能使對方暫時屈服,但不會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