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南宋亡國(第2/4頁)

新都被命名為大都。以這裏為中心,運輸、交通和通信的網絡四通八達。沿著從海港直沽引入的大運河,滿載著世界各地物品的船只都能夠到達大都。大都成為蒙古帝國的頭腦和心臟,連接世界各地。

大都有三重城墻——宮城、皇城和外郭,外郭周長六十裏,城內有五十坊,外郭的東西南各有三門,北面有兩個門,一共十一個門。

城內有壯觀的寺院,高層的伽藍,色彩絢爛的琉璃瓦璀璨奪目。

將東西方的建築藝術精華融為一體的高層建築林立,讓天空變得狹窄。從吐蕃、尼泊爾、印度等地傳來的佛閣、佛像和佛具等,體現著這裏對宗教的寬容。

世界各地的商人都聚集在這裏,他們看到如此壯觀如此規模宏大的都城,無不瞠目結舌。

忽必烈實現了成吉思汗當年以文化建國的設想。他以大都為中心設置驛站,連接蒙古境內各領地,北到西伯利亞,南連大拔、緬甸,西面連接吐蕃、欽察汗國和伊利汗國。

忽必烈完善交通網絡的目的,是為了加強統治,同時也為對宋作戰作準備。

新國都的修建與對南宋作戰相輔相成,有條不紊地展開了。這些都體現了忽必烈的曠世才華。戰爭的同時有和平,建設的同時有破壞,國家建設和稱霸世界的戰略相輔相成。

一二六〇年,忽必烈曾派出郝經為使者出使南宋,通知南宋自己已經即位,並教促南宋履行鄂州之戰時簽訂的停戰協定。但是,郝經剛進入南宋的領地,便被賈似道拘禁了。

這成為忽必烈對宋宣戰的絕好借口。他是這樣說的:“朕即位之後,深以戢兵為念,故年前遣使於宋以通和好。宋人不務遠圖,伺我小隙,反啟邊畔,東剽西掠,曾無寧日。朕今春還宮,諸大臣皆以舉兵南伐為請,朕重以兩國生靈之故,猶待信使還歸,庶有悛心,以成和議,留而不至者,今又半載矣。往來之禮遽絕,侵擾之暴不已。彼嘗以衣冠禮樂之國自居,理當如是乎?曲直之分,灼然可見。今遣王道貞往諭。卿等當整爾士卒,礪爾戈矛,矯爾弓矢,約會諸將,秋高馬肥,水陸分道而進,以為問罪之舉……”

但是,忽必烈下詔之後卻遲遲沒有動武。他是想讓將士們聽完這個宣言之後,積蓄對宋的仇恨,隱忍自重,紮紮實實地充實軍備,等待戰機成熟。

其間窩闊台的孫子海都舉起了叛旗。但是,海都的叛亂已經無法阻擋忽必烈稱霸的步伐。

一二六四年十一月,南宋第五代皇帝理宗駕崩,其侄子趙(礻基)即位,是為度宗。

一二六八年,蒙古水軍編制完成,補給線也得到充實,忽必烈決定發起對南宋的進攻。國力充實,將士士氣高漲,已經到出兵的時候了。

於是,忽必烈立即召開軍事會議。在會議上,劉整獻策:“攻打南宋的突破口是漢水邊的襄陽以及對岸的樊城。上次攻打襄陽和樊城的時候,闊出和塔察兒兩殿下都失敗了。如果攻下這兩座城池,將能夠征服漢水流域,確保補給,展開對南宋的全面作戰。”

但是,襄陽和樊城據天險,易守難攻,而且周圍還有相互支援的護城,蒙古軍難以靠近。各城都有幾重城墻,這種構造有利於夾擊敵人,而且能夠有效抵抗蒙古軍的弩炮和火炮。

再加上負責把守襄陽和樊城兩地的守將乃是南宋首屈一指的猛將呂文煥。他麾下聚集著南宋最為精銳的將士。

“依你看,應該如何攻打襄陽和樊城呢?”忽必烈問道。

“要想攻打襄陽和樊城,士兵和武器都是沒用的。”在大家的注視當中,劉整不慌不忙地說道。

“什麽,士兵和武器都沒有用?”忽必烈和群臣都非常奇怪。

“對,若以士兵和武器去攻,必然會重蹈塔察兒和闊出兩殿下的覆轍。首先,我們在襄陽和樊城之外建一個包圍襄陽和樊城的大城堡,封鎖漢水的上遊和下遊,將襄陽和樊城隔絕起來。襄陽和樊城失去支援,必然會開城投降。”

忽必烈乍聽到劉整這個看似不切實際的建議,非常驚訝。

襄陽和樊城隔江而望,形成了相互提攜的雙子城。城內市井繁榮,糧食和物質儲備充分,如果在外面建一個大城堡,將其封鎖起來,就相當於在城外築起一道長城。

漢水寬百米有余,要想封鎖漢水,其實也並不那麽簡單。而且其中遊水急而深。

要是蒙哥,必然會在一陣大笑後,否定他的建議,但是,忽必烈不同。忽必烈從最初的驚訝中回過神來,拍膝道:“你說得對啊,如果力攻,必然會重蹈闊出和塔察兒的覆轍。我水軍剛組建不久,不甚得力。一邊在樊城外建造環城,一邊訓練水軍,不必著急,南宋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