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敵性列島(第3/5頁)

忽必烈下令在高麗征工匠和役夫三萬五百名,造大小軍船九百艘。在一萬五千船員中,有六千七百高麗人。

遠征日本的總兵力三萬三千,由蒙、漢軍兩萬五千、高麗兵八千編制而成。

主帥為忻都,劉復亨和洪茶丘分別任左右副元帥,金方慶為高麗軍團都督使。

高麗作為遠征日本的旗手,在五月末,將大小戰艦九百艘建造完畢。建成的船只從邊山和天冠山的造船所回送到金州(慶尚南道金海)。

在造船的同時,將從蒙古、中原各地、高麗全國召集的士兵、艄公、兵器和軍需集結到遠征基地合浦。動員的人員和物資規模之大,絕非忽必烈所說的攻打南宋的時候順道把日本攻下那樣簡單。

在出征日本之前,舉行了高麗皇子和蒙古公主(忽必烈的女兒)的結婚儀式。由於這次聯姻,高麗不單單是元的附屬國,而且跟元皇室沾親帶故了。

婚後不久,高麗國王元宗去世,世子忠烈王繼位。九月十二日,也就是向日本發起遠征前,高麗舉行了元宗的大喪。

一二七四年十月三日,遠征日本的艦隊從合浦出航了。

五日到達對馬,十四日侵入一岐,不費吹灰之力便占領了該島,然後逼近博多灣,二十日開始從北九州沿岸著陸。

與此同時,伯顏和阿術率領的二十萬大軍對南宋發起了進攻。

忽必烈這次往日本派兵,真正的目的並不是征服日本,而是為了阻止南宋與日本聯手。不過這正是忽必烈在攻打南宋時順便征服日本的宏偉戰略中的一環。

忽必烈知道日本不可小覷,但是依靠著強大的軍事實力戰無不克的大蒙古帝國,還是過於小看日本了。

忽必烈原本以為,以九百艘大軍艦進攻,日本會很快降服,但是沒想到他們遭到了日本人的頑強抵抗。在戰術和兵器上占據絕對優勢的蒙古軍,習慣的是大平原作戰,這次是在海上。日本人聲東擊西,讓他們不知如何是好。

另外,此時的日本人為了保衛祖國,同仇敵愾,一致對外,而蒙古軍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被蒙古軍俘虜的高麗、金和宋的士兵,他們的積極性並不高。

對馬和一岐的守將宗助國和平景高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是終因寡不敵眾,犧牲了。

日本人面向已經失陷的對馬和一岐的方向,留著屈辱的淚水,發誓要報仇。

以九州的禦家人為主力的日本軍,看到海面上浩浩蕩蕩的大軍團,大驚失色。他們此前從未見過規模如此龐大的軍團。無數的大船一直延伸到遙遠的海平線上。

在三千石和四千石的大船的包圍之中,還有一些快船自由穿梭。另外,還有三百艘負責汲水以及裝載燃料和糧食。

在日本武士眼中,這些大船襲來的情形就像發生了大海嘯一般。

乘坐著快船的蒙古士兵開始陸續登岸,與日本武士展開了激戰。

兩軍對於戰爭的認識是不同的。

對鐮倉的武士來說,戰場是他們流芳百世之地,勝敗都不是問題。日日修煉武藝,習馬術,鍛煉身心,就是為了有一天在戰場上大顯身手。因此,戰爭必須是公平的,在戰場上,不能殺傷對方的戰馬、非戰鬥人員、婦孺,不能殺俘虜,在開戰之際,還要互相通報姓名。

戰場對於日本的武士,是一個武藝的競技場,他們更看重名譽,而不是勝敗。這種認識使得日本的戰爭很多時候都更注重個人戰鬥,而非集團作戰。

鐮倉武士一開始時,忠實地采取了這種傳統的作戰方法,讓蒙古軍有些不知所措。

他們站在語言不通的蒙古軍面前,踩著馬鐙,手持長矛,大聲自報家門。

“我乃清河天皇的後裔某某是也。”

然後自誇戰功:“今日遇見爺爺,就讓你瞧瞧你爺爺的厲害!”

蒙古軍不知道他們在說些什麽。他們只看到一個個的日本兵出現在他們面前,說一些莫名其妙的話。然後蒙古軍便對其發起圍攻。

對蒙古軍來說,戰鬥這種事,要麽勝要麽敗,要麽殺人要麽被殺,二者只能選其一。戰場上沒有什麽名譽和規則,都是為了自己活下去而廝殺。

因此日本軍連戰連敗。

不僅戰法不同,武器的差距也很大。蒙古在與西方諸國、金與宋的戰鬥當中,得到了大量的新式武器。他們的長矛鋒利無比,能夠穿透厚厚的鎧甲。與日本笨重的鎧甲相比,蒙古的革制鎧甲更為輕便,而且防禦能力強。

一次能夠發射多支弓箭的石弓射程遠,殺傷力強,比日本的弓箭好很多,而且,蒙古軍會在箭上塗上劇毒,即便受傷的人是輕傷,也會被劇毒奪去生命。

另外,蒙古軍還擁有從西方引進的鐵炮,將火藥彈放進鐵炮之中,具有強大的破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