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帝之死(第6/15頁)

齊軍走到離義陽百裏之處,久經戰陣的王廣之不敢前進。蕭衍提議道:“義陽西南有賢首山,占據賢首山,居高臨下,出其不意,發兵突襲,必定大獲全勝。”眾將不敢冒險,誰也不去。王廣之見蕭衍態度堅決,贊許道:“我老了,該你們年輕人建功立業,手下精兵任你挑選。”

蕭衍連夜帶領精甲部隊,人銜枚,馬束口,偷偷潛上賢首山,將戰旗遍插山頭。拂曉時分,蕭衍登上山頭,俯視魏營。魏軍大營波浪相仿,連綿數裏。魏軍主將劉昶望見賢首山旗幟,大驚失色,不清楚齊人來了多少人馬,提兵十萬列陣淮水之北。

義陽城中的齊兵遠遠望見漫山遍野的本方旗幟,以為大軍到來,士氣振奮,爭先恐後殺出城來,順風放火,焚燒魏軍柵欄,攻入魏營。蕭衍見時機已到,下令沖鋒,親自擂鼓吹角,搖旗助威。齊軍由賢首山沖殺而下,敢死隊手持短刀,在長戟兵護衛下猛沖敵陣。

孫子講:“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兵勢已成,怯懦的人會變成勇士。戰場之上煙焰沖天,齊兵居高臨下,內外夾攻,形勢有利於齊軍。人人奮勇,個個爭先,斬殺敵兵數以千計。魏軍大敗,流血染紅原野,王肅、劉昶單騎遁逃。

齊軍在魏軍丟失的物件中搜得魏國皇帝拓跋宏給王肅的一封信,上面寫道:“聞蕭衍善用兵,勿與爭鋒,待吾至,若能擒此人,則江東吾有也。”

此時的拓跋宏正在指揮鐘離戰役,此信真偽未必可知。蕭衍從此名動大江南北卻是事實,英雄興於楚漢之地。

笛聲滿漢中

四路南征,三路慘敗,唯有漢中一路得勝而返。勝利的主角非主將劉藻,而是副將拓跋英。漢中之戰一年後,拓跋英改姓元。從此,元英的名字留在南北戰爭的史冊。

拓跋英,皇族子弟,景穆太子拓跋晃一系,他的父親便是跪在洛陽霖雨中,首贊遷都之議的南安王拓跋禎。拓跋英聰明有才,弓馬嫻熟。像他這種皇族難得人才自然安排在最前線。拓跋英任武川鎮都大將、平北將軍。隨著北魏軍事戰略由北向南轉移,拓跋英調到南方,任仇池鎮都大將、安南將軍。

仇池即今隴南地區,昔日的鎮所大致在甘肅西和縣一帶。三國蜀相諸葛亮出祁山北伐便從此路經過。拓跋英主動請纓,擔任漢中討伐軍副將,率軍隊由武都西進,第一個攻入齊境。

漢中地區南北朝時屬梁州,齊國梁州刺史是蕭衍的大哥蕭懿。永明末年叔侄爭位,蕭懿與蕭衍一同背叛竟陵王蕭子良,深得蕭鸞器重,委任為封疆大吏。得到魏軍進軍的消息,蕭懿派出兩萬軍隊據險守關,抗擊魏軍。

漢中北依秦嶺,南有大巴山脈,曹操攻掠漢中時說:“南鄭直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裏石穴耳。”足見漢中地勢險阻,易守難攻。

齊國諸將分成五營,依托山地紮下營寨,居高臨下,互為呼應。營前有一條河流,避免三國蜀將馬謖山頭安營得不到水源的窘迫。

如此精妙的軍事布局,拓跋英還是瞧出破綻:“兵分勢散,敵軍沒有大將統一指揮,不能協調作戰。如果攻下一營,四營自拔。”

魏軍三面合圍第一營,其余四營果然沒有一營出兵相救。魏軍攻破營寨,生擒主將,斬首三千級,俘七百人。四營齊軍膽破,爭先撤退。漢中重要關隘白馬戍守將棄關逃跑,魏軍兵鋒直指漢中治所南鄭。

南鄭百姓紛紛投奔魏軍,拓跋英派出一支部隊去接應,夜晚遭遇梁軍。魏軍向大軍告急,拓跋英令部將率兵正面增援,自己帶領一千騎兵以急行軍速度迂回到齊軍背後,進行合圍,俘虜全部敵人。不料蕭懿大軍趕到。魏軍激戰一晝夜,人困馬乏,兵力又少,人人想撒丫子。眼見前功盡棄,拓跋英神色自若,緩轡徐行,登上高地,左指右點,指揮魏軍列隊向前行進。魏兵硬著腦皮子前進,如果齊軍一個沖鋒,肯定一哄而散。

齊軍將領遠遠望見敵軍主帥從容不迫、指手畫腳的模樣,以為有埋伏,紛紛撤退。魏軍士氣大振,追到南鄭城下。

拓跋英兵圍南鄭九十余日,戰無不勝,逼得蕭懿指著一座座用封條緊封、空空如也的糧倉,對將士們撒謊:“我南鄭糧食滿倉,足夠支持兩年之久,你等只需努力守城,永遠餓不著。”

南陽、義陽、鐘離三路魏軍退兵,皇帝拓跋宏指示攻圍漢中的軍隊立即撤退。拓跋英讓老弱軍隊先撤,自己率精兵與蕭懿告別。

南鄭溫暖的氣候一如拓跋英平和性格。一曲悠揚清脆的笛聲回蕩在軍營與堅城之上,那優美的旋律令將士們連月以來緊張心情得以緩解,人們似乎忘卻了戰爭的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