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六鎮大起義(第5/7頁)

魏軍出塞追擊柔然可汗阿那瑰戰役,30歲的於謹如願做了參軍。北魏大軍出塞三千裏沒有追到柔然人,唯獨於謹不肯放棄,率兩千騎兵一路窮追到郁對原,終於發現柔然人。

郁對原具體位置在哪兒不詳,毫無疑問應在漠北,離魏國邊境三千裏之外更遠的地方。於謹與柔然人交手,前後十七戰,屢戰屢勝。孤軍深入取得驕人戰績,令人驚訝。

戰後於謹駐守邊防,其間發生的一則戰例可以載入騎兵作戰教科書。當時於謹率一百多名輕騎出塞執行偵察任務,突遇鐵勒部數千騎兵。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會選擇趕緊逃跑,於謹屬於少數人中的一個。

他讓輕騎們分散開,隱藏叢林之中,再派出一名騎兵手持令旗跑到高地指揮,如同布置軍隊一樣。

忽悠,不要以為一人一騎一杆小旗能嚇唬住嗜血的鐵勒人。即使你們有軍隊,我們也有好幾千號人,足以一戰。鐵勒人沒有上當,倚仗人多勢多,小心翼翼包抄上來。

突然間,兩名魏兵騎著一紫一黃兩匹戰馬叢林中躍出,揚塵而去。鐵勒人一看,以為是於謹。郁對原之戰,於謹在塞外小有名氣。不認識你的人,也熟悉你的馬兒。鐵勒人呼啦一下沖上去,爭相追逐。

於謹下令全體出動,猛追敵軍。鐵勒人背對魏騎,不知身後有多少人馬,大吃一驚,玩命跑。眨眼功夫不見蹤跡。於謹不傷一兵一卒安全入塞,聲威鵲起,奠定了他戰術派大師的地位。

元深奉命討伐六鎮叛軍,特意把於謹調到身邊任參軍。於謹告訴元深,叛軍不是鐵板一塊。能拉攏的拉攏,能分化的分化,封官許願配合金錢攻勢,先讓他們內部亂起來。

元深采納了。采納歸采納,塞外兵荒馬亂,野蠻人聚居,諸部之間語言不通,誰去做工作?

學術派大師名不虛傳,於謹通外語,精通北方數個民族的語言。什麽漢語、鮮卑語、匈奴話、高車話、柔然話……只要有人說話,他都能插上嘴。

搞策反非於謹不可,元深直視他:“將軍辛苦一趟。”勸降是一件極有風險的事情。古往今來,多少巧舌如簧的說客死於敵人的刀下。漢初酈食其天下辯士仍不免油鍋之烹。

什麽叫有才?別人做不到的事我能做到就叫有才。什麽叫有膽量?別人不敢幹的事我敢幹就是有膽量。

於謹單騎出塞,遊說諸部,對形勢正確分析是自信心的由來。西部鐵勒酋長乜列河第一個響應,率三萬多戶牧民南下投降。

有人開頭,會有人接著幹。破壞內部團結的事決不允許發生,破六韓拔陵指揮軍隊截擊乜列河部落。義軍大隊人馬追上叛逃者,驅趕他們回去。原野之上突然冒出大批大批的魏騎。乜列河部落只是誘餌,於謹發動了對義軍的突擊戰。

沒有準備的義軍慘敗,破六韓拔陵向北退卻,遭到柔然大隊騎兵襲擊。義軍人馬潰散,軍心動搖。破六韓拔陵只得率殘眾南渡北河(今內蒙古烏加河)再次向南方轉進。

元深集中魏軍主力迎擊。義軍屢敗,士氣低落,軍隊被打散,多達二十多萬六鎮軍民陸續向元深投降。

破六韓拔陵下落不明,可能死於柔然人之手,六鎮起義第一個無所畏懼的戰士失敗了。破六韓拔陵不善交朋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比如柔然人,他們可以和北魏帝國刀兵相見,也可以同仇敵愾。

失敗並非事業的墳墓。世上許多成功者總是隱藏在失敗者的背後,陳勝背後的劉邦、劉福通背後的朱元璋、高迎祥背後的李自成。破六韓拔陵身後不止一個人。只要六鎮龐大的軍團和鮮卑精神存在就不乏後繼者。

如何安置二十萬洪水猛獸?解答這道題目的時候,北魏朝廷顯然犯了一個錯誤,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

阿那瑰幫助北魏帝國打敗了六鎮人。戰爭進行時這位狡猾的柔然可汗下令搗毀六鎮邊城。昔日堅固的城池一片廢墟,美好的田園一片荒蕪。經過柔然軍隊的蓄意破壞,六鎮蕩然無存。

投降者怎麽安置?有一種方法最簡單,白起、項羽、拓跋珪的辦法,永絕後患。搞大屠殺需要勇氣,殺死手拿武器的人容易,殺死手無寸鐵的人難。二十多萬六鎮軍民,有兵有民,有鮮卑貴族子弟。元深不敢,胡太後也不敢,他們做夢也沒敢想。

元深希望就地安置,恢復生產,重建家園。胡太後不肯接受元深重建郡縣的建議。六鎮兵民是一股強大的力量,足以摧毀一切的力量,把他們聚在一起,難道還想留下叛亂的後患嗎?

不搞建設,二十萬六鎮軍民生活怎麽辦?北魏朝廷決定將被俘軍民分別遷徙到冀、定、瀛三州(即今河北冀州、定州、河間)吃飯安置。不能不說胡太後的算盤打得精明,勢分力散,再想對抗朝廷就不那麽容易,去中原居住慢慢習慣漢文化,足以同化成一只只聽話的綿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