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蠻帝陳霸先(第3/14頁)

一石激起千層浪,惹了眾怒,官軍嘩變,軍官杜天合帶領二州將士包圍廣州城,揚言斬二蕭祭舊主。一天功夫,廣州城下聚集數萬叛軍。二州將士都是梁朝南方軍的精銳之師,消息傳到建康,蕭衍意識到自己錯了,兩手一攤,完啦。想增援,遠水不解近渴。兩位侄子的命保不住倒也罷了,自己人打起來,從此南疆永無寧日。

蕭衍尚未從懊惱中回過神來,一份捷報送到。高要太守陳霸先率三千兵馬日夜兼程,臨陣斬殺杜天合,解廣州之圍。這是蕭衍第一次聽到陳霸先的名字。

誰說江南無將?前有陳慶之,後有陳霸先。蕭衍立刻詔令畫師飛赴廣州,為陳霸先畫像。蕭衍想認識一下陳霸先,這是皇帝對臣子最高的獎賞。

陳霸先一戰威震嶺南,在官軍和各地土豪洞主面前樹立起威望。公元544年冬季,蕭映病亡,陳霸先親自護送靈柩北歸。沒有蕭映就沒有陳霸先的今天。對於蕭映的恩惠,陳霸先永志不忘。

如果陳霸先就此回到建康,陳霸先與侯景的決戰會提前到來。陳霸先能否擋住侯景進攻,消弭侯景之亂,我們難以預知,歷史沒有假設。

有人舍不得他走,就在同年一月李賁建立了新王朝萬春國,越南的所謂前李朝,自稱“南帝”,世人稱之為“李南帝”,定都交州治所龍編,即今越南河內。蕭衍再次震怒,預封楊瞟為交州刺史,陳霸先為交州司馬,督率南疆軍隊平叛。

接到詔令的陳霸先率部折回,與各路軍隊會合。軍隊中有人不願遠征,楊瞟猶豫起來。陳霸先一句話堅定楊瞟決心:“您不進兵,以前的兩位刺史就是前車之鑒。”

這一場戰役名義歸楊瞟指揮,實則陳霸先指揮,陳霸先顯露舍我其誰的霸氣。越南李南帝與陳霸先的決戰以李南帝的完敗告終。梁軍水陸大軍縱橫河流湖泊,橫掃北越南,連敗叛軍。無計可施的李南帝逃入洞穴,被當地土著斬首,傳首南京。梁軍奪回交州,恢復對北越的統治。

陳霸先的赫赫戰功並未使自己再上一個台階,除被加封振遠將軍、督七郡諸軍事外,仍然是西江督護、高要太守。蕭衍不肯將州一級的官職封給吳人庶族,從小跟隨蕭衍的陳慶之例外。

江南現有的秩序需要有人來打破,不是南人,而是更具破壞意識的北人,侯景來了。

回家戰侯景

侯景亂梁,陳霸先預感到機會降臨,不必屈身南海,可以回家了。這一次回建康不再是那個平凡的油庫長,而是威鎮嶺南的大英雄,這叫做曲線人生。

有一個人擋住他的路,頂頭上司新任廣州刺史元景仲。元景仲是北魏皇族,來到江南二十年,歲月改變他的容顏,無法改變那顆高貴的心。侯景一句話把他騙倒:“歡迎我吧!讓你做皇帝。”

不管這句諾言有多大的水分,元景仲死心塌地擁護侯景。但是,侯景的影響力比起蕭梁皇族在嶺南差得太多。陳霸先只用一句話把第一顆絆腳石踢進南海:“元景仲勾結叛賊,朝廷將他開除,新任刺史曲陽侯蕭勃大軍已到。”廣州的官員和將士們一哄而散,元景仲無奈上梁自盡。

元景仲上吊,陳霸先這才把定州刺史蕭勃迎進廣州城。騙人難以服眾,周邊州郡不服蕭勃。陳霸先出手將不肯歸附的人暴打一頓,先後討平嶺南十郡,這回兒大夥不敢不服。

北方諸侯與侯景互相討伐,激戰正酣。陳霸先準備北上,不想又冒出第二顆絆腳石,蕭勃不肯讓他走。陳霸先是個人才,誰不喜歡人才,嶺南這麽亂,留著他看家護院多好。再說陳霸先經營嶺南這麽多年,人氣旺、物資多,走了可惜。

蕭勃想得挺美,割據嶺南做一鎮諸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陳霸先若想做軍閥,哪能輪到蕭勃。陳霸先心中有天下,天下絕非南海彈丸之地。這些年來陳霸先利用西江水運帶來的財富積蓄錢糧,招兵買馬,拉攏廣州、嶺南一帶的土豪洞主,勢力今非昔比。但是,陳霸先充其量一個小太守,地盤就這麽大,兵將就這麽多。而今天下大亂,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只要扯起討伐侯景的這面大旗,想征多少兵征多少兵,想占多大的地盤占多大的地盤。陳霸先振臂一呼,嶺南大小洞主群起響應,送人的送人,送錢的送錢。嶺南酋豪侯安都、張等親自率人馬追隨陳霸先。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陳霸先豈肯留在廣州,回了一封書信將蕭勃損一頓:“君侯身為皇族不應該制止一個外姓去救國難吧?”

得罪蕭勃,陳霸先環顧天下諸侯選中蕭繹,派人聯絡蕭繹表示臣服。獨眼龍得到陳霸先的書信特別高興,立即以皇帝的名義回信封陳霸先為交州刺史,默許陳霸先去搶交州。獨眼龍小瞧陳霸先,以為此人只想趁天下大亂之機借他的名義撈地盤,哪裏想到陳霸先的大軍已然啟程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