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屍穸:盜墓 墓毒

在《酉陽雜俎》中,另一則關於盜墓的故事如下:

貝丘縣東北有齊景公墓,近世有人開之,下入三丈,石函中得一鵝,鵝回轉翅以撥石。復下入一丈,便有青氣上騰,望之如陶煙,飛鳥過之輒墮死,遂不敢入。

貝丘縣在今天的山東淄博市淄川區,唐時屬河北道貝州清河郡。這裏是春秋戰國時的齊國故都,境地多齊國國君及貴族墓穴。其中,齊景公墓在淄川區九頂山上。在唐朝時,有人曾開其墓,順著墓穴的甬道,入墓穴三丈深,於石函中發現一只活鵝,該鵝扇動翅膀,四下石塊皆落,響徹地宮。盜墓者又深入一丈,發現有青氣升騰,望之如燒陶時的煙霧,直沖上空,空中經過飛鳥,聞之都中毒而墜落,盜墓者驚恐不已,再不敢深入。

墓穴中有毒氣,是入墓後最常見的現象之一。關於毒氣來源,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墓主靈魂不散,以毒氣詛咒斃殺盜墓者;有人認為,是墓主在建造陵墓時設置的機關,專防備盜墓賊,比如為了保存屍體不使之腐爛以及毒殺盜墓者,而大量應用水銀,使水銀這種極易揮發的劇毒物在墓中形成一個毒氣層。《括地志》記載,齊桓公的墓內就大量使用了水銀:“齊桓公墓在臨淄縣南二十一裏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堈,一所二墳。晉永嘉末,人發之,初得版,次得水銀池,有氣不得入,經數日,乃牽犬入中,得金蠶數十薄,珠襦﹑玉匣﹑繒彩﹑軍器不可勝數……”《史記》則如下記載秦始皇陵:“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還有人認為,墓中的毒氣是一種伴隨墓穴特殊環境而生的天然瘴氣,因為古代帝王生前為求長生,多服丹藥,有的更是直接死於丹藥(如唐朝憲宗以後的多個皇帝)。而丹藥的成分多是有害的礦物,聚集在體內,慢慢揮發,自然使墓穴裏充滿毒氣。

本則故事,墓主為齊景公,他是春秋時代齊國國君,在位58年,好打獵,風格奢侈,但由於能以小個子晏嬰為宰相,國家倒也太平無事。除齊景公等齊國君主的墓穴外,貝丘境內還有蘇秦、龐涓、蒲松齡等名人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