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屍穸:盜墓 墓火

在《酉陽雜俎》中轉述了隋朝侯白所著《旌異記》中的一則盜墓故事:

侯白《旌異記》曰:“盜發白茅冢,棺內大吼如雷,野雉悉雊。穿內火起,飛焰赫然,盜被燒死。”得非伏火乎?

六朝時有盜墓賊盜白茅墓,進入墓室後,欲開棺材,聽到裏面有巨吼如雷,野雞鳴叫,瞬時墓內火起,盜賊多被燒死。段成式在這裏提出疑問:“這就是傳說中的伏火嗎?”所謂伏火,就是墓內隱藏之火,專門用來對付盜墓賊的。這是墓穴中最常見的暗器之一。看似離奇,實際上並非空穴來風,而多有科學根據。

在幽深的墓穴中,在密封的環境中,隨葬的腐爛之物容易生有沼氣,所謂沼氣也就是有機物如一些植物經微生物厭氧消化而產生的可燃性氣體,成分以甲烷為主,包含二氧化碳、氮、氫和硫化氫等,遇明火而燃燒。盜墓賊進入黑暗的墓穴,往往需要用火把,其後果可想而知。當初,開掘著名的馬王堆漢墓時,就遇到了“伏火”。《漢書》中也有如下記載,王莽開丁姬棺墓:“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滅乃得入……”

當然,也有盜墓者認為墓中的伏火是墓主有意為之。也就是說,在古代,至少在漢朝以前,中國人就發現了沼氣,並用於陵墓防盜上。比那個叫沃爾塔的意大利人(1776年在沼澤中發現沼氣)早發現了至少2000年。這事聽上去有點懸,但我們誰都無法輕易否定,因為我們不是古代的當事者。況且,有時候真相正在史書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