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3/6頁)

隨後,我將我選擇的片段插入原文之中。[17]為了做到這一點,我針對手稿的多個變體和版本進行了細致的選擇,選擇的明顯理由是興趣與位置。我特意把目光集中在章節中增加的內容上,特別是本書第二卷的內容,其似乎最能讓我產生興趣。正文中添加的內容通常在括號中,它們的前面或者後面往往有各種區別式符號,標志其應當放置在何處。[18]

注解由旁注、變體或最終版本之前的版本組成,其包含草稿、遊記、信件片段以及朋友和家人提出的批評。它們的出處已經被謹慎而系統地標明。至於那些被添加在關鍵部位的注解,我認為它們有益於閱讀,也顯得更簡潔。

最後,在第四卷的末尾,我以附錄的形式添加了六篇不同類型的文章。[19]前兩篇,《奧奈達湖之旅》和《荒野裏的十四天》,都是托克維爾在美國旅行期間撰寫的。種種跡象表明,如果博蒙沒寫《瑪麗,或是美國的奴隸制度》,這兩篇文章會成為《論美國的民主》的附錄。事實上,我們根據前者的內容可知,托克維爾認為其考慮發表的這兩篇文章與他的旅行夥伴的小說內容太過相似。[20]

中間兩篇文章是草稿的部分內容。雖然它們不像前兩篇文章那麽精良、優秀,但是它們仍具備一定的紀實性。

為了囊括一定數量的想法、構建托克維爾政治思想的基石,我添加了一封作者所寫的未發表過的信,這封信的歷史可追溯至1830年,收件人是查爾斯·斯托菲爾斯。

最後,我認為在附錄中扼要重述第十二版的前言以及托克維爾在其著作和草稿中引用的所有作品,有利於輔助重建“托克維爾圖書館”。

在此版本中使用的縮寫和符號

[……] 手稿中沒有劃掉的內容。

<……> 被圈住或者圍住的內容(這些內容通常是托克維爾想要刪除的片段,但詞語周圍的圓圈有時候僅僅是為了吸引作者的注意:這種使用方法恰當嗎?這個詞語在語音學上是否存在問題?)。

≠……≠ 被一條或多條垂線及其對角線劃掉的詞語或者內容。

[……] 被水平線劃掉的詞語或者內容。

/ 在手稿中,當這一符號置於句末,其表示一條水平線將前句與後句分隔開。

.-.-.-.- 因物理原因而難以辨認。通常由於原稿狀況不佳。

[*] 存在於手稿中,但從未出現在已發布的版本中的托克維爾的注解。

* 被某些版本遺漏的托克維爾的注解。

[……(ed.)] 編輯者提供的信息。

a,b,c,…… 編輯者的注解。

(A),(B),…… 涉及每卷結尾內容的托克維爾的注解。

1. 2. 3…… 托克維爾標記在頁面底部的注解。

OC起初在J. P. 邁耶的指導下進行,後來在弗朗索瓦·菲雷和讓-克洛德·卡薩諾瓦的指導下進行,並由加利馬爾出版的全集版本。

《全集》[21],巴黎:加利馬爾出版社,1951年。

t.I:《美國的民主》(一二卷)(1951年)。

t.II:《舊制度與大革命》(一二卷)(1952年,1953年)。

t.III:《關於政治話語的著作》。

第一卷;(1962年)

第二卷;(1985年)

第二卷(1990年)。

t.IV:《關於法國及國外監獄系統的著作》(一二卷)(1985年)。

t.V:《旅程》。

第一卷:《西西裏島與美國》(1957年)。

第二卷:《英國、愛爾蘭、瑞士和阿爾及利亞》(1958年)。

t.VI:《英國的往來信函》。

第一卷:《亨利·裏夫與約翰·斯圖亞特·穆勒》(1954年);[引自《英國的往來信函》]

第二卷:《亞歷克西·德·托克維爾與拿索·威廉·西尼爾的通信與交談》(1991年);

第三卷:《英國信件》(2003年)。

t.VII:《亞歷克西·德·托克維爾在外國的通信》(一卷)(1986年)。

t.VIII:《亞歷克西·德·托克維爾與古斯塔夫·德·博蒙的通信》(三卷)(1967年)。

t.IX:《亞歷克西·德·托克維爾與亞瑟·德·戈比諾的通信》(一卷)(1959年)。

t.X:《信件與部分作品》(1995年)。

t.XI:《亞歷克西·德·托克維爾與德·皮埃爾-保羅·羅耶-科勒德的通信》《亞歷克西·德·托克維爾與讓-雅克·安培的通信》(一卷)(1970年)。

t.XII:《回憶錄》(一卷)(1964年)。

t.XIII:《亞歷克西·德·托克維爾與路易斯·德·凱爾戈萊的通信》(一二卷)(1977年)。

t.XIV:《與家人的通信》(1998年)。

t.XV:《亞歷克西·德·托克維爾與德·弗朗西斯科·科爾塞勒的通信》《亞歷克西·德·托克維爾與斯維琴夫人的通信》(一二卷)(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