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 美國人如何用自由制度對抗個人主義[2]

從本質來說,專制是懼怕被統治者的,因此,它認為能使其長存的最可靠保障就是讓人與人之間永遠保持相互隔絕。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它總是竭盡全力使人與人之間相互隔絕。在人性的所有惡之中,利己主義是專制最為擁護的一種。只要被統治者彼此之間不互相關心,被統治者是否愛戴他對統治者來說就變得不那麽重要。[3]作為專制者,他不會去請被統治者來幫助他治理國家,他想要的結果是,被統治者根本對國家的領導工作不感興趣,這樣他就滿足了。[4]他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不惜顛倒是非,那些齊心協力創造社會繁榮的人被他稱為暴徒,而那些自私自利的人卻被他稱為良民。[5]

因此,專制所帶來的惡和平等所造成的惡實際上並無二致。通過一種有害的方式,專制和平等這兩種不同的東西彼此相輔相成。

平等給人們帶來了相同的社會地位,同時也讓人們之間的關系變得疏遠。專制在人們之間築起隔墻,把他們相互隔離開來。平等使人們只顧自己,不考慮別人。專制把人們的自私自利變為一種公德。

因此,無論在什麽時代,專制都是危險之物,在民主時代更是如此。[6]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樣的時代中,人們最渴求的東西其實是自由。

如果所有公民都參加國家的治理工作,那他們必然不會再局限於個人利益,有時還會拋棄自己的觀點。一旦人們投身於公共工作,每個人就會發現自己先前認為自己能獨立於他人的觀點其實是錯誤的,而為了得到他人的幫助,自己就得經常幫助他人。

如果由公眾來治理一個國家,那麽所有人都會覺得相互照顧對大家來說都是有益處的。為了得到同胞的尊敬和贊賞,每個人都需要彼此幫助。

這樣一來,人們就不會再變得冷漠和彼此孤立。人們也不會在言行舉止中顯露出傲慢或者輕蔑的態度。

因此,利己主義本身也感到恐懼了。

自由政體下的大部分公職是由選舉產生的。因此,那些自以為才華出眾卻不願意走出自己的小圈子的人,就會開始覺得只有依靠他人的幫助自己才能生存。

於是,有些人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就開始犧牲自己而顧全他人,最後反而成全了自己。我知道,有人可能會駁斥我的觀點,說什麽選舉都是鉤心鬥角的遊戲,候選人經常使用卑鄙的手段和互相詆毀中傷。在選舉中,相互敵對的現象確實存在,而且選舉的次數越多,人們的敵對情緒就越強烈。

這些都是很明顯的嚴重弊病,但是這種弊病只是暫時性的,而選舉帶來的好處卻是永久的。

由於迫切希望當選,所以有些人甚至會擺出戰鬥的姿態,不過最後這種心態也會轉變,大家開始會逐漸互相援助。在一次選舉中,或許兩位原來是朋友的人因為某些原因而反目成仇。但是,選舉制度卻可以使得原來互不相識的人彼此的關系開始變得密切。自由會帶來個別的仇恨,但是專制則會造成普遍的冷漠。

平等造成了個人主義。而對於美國人來說,他們戰勝這種個人主義的手段就是自由。

在美國的立法者們看來,民主時期出現的疾病對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單單在全國實行代議制,仍不足以治愈這種疾患。他們還認為,可以使各個國家機構都具有獨立的政治權力,這樣可以增加公民們共同參與活動的機會,進而讓大家感到彼此依存的聯系感。最後,他們明智地實施了這個辦法。[7]

掌控全國的共同大事的是一些主要公民。這些公民也只是隔一段時間同聚一堂開開會,而且往往是會後彼此就很少見面了,所以他們之間的聯系往往並不持久。不過,如果地方上的事情由當地居民掌管,這些居民自然會彼此接觸交流,而且他們有時不得不主動認識並討好彼此。

由於一個人很難理解國家的命運和他個人的境遇之間存在何種聯系,因此讓一個人放棄自我去關心整個國家的命運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要修建一條公路通到他的家時,他立刻就會看到這種微小的公事與他個人的大私事之間的關系,而且他會很明顯地發現,個人利益和全體利益之間的聯系實際上是比較緊密的。

這樣一來,如果讓公民們將關注的焦點放在小事而非大事上,他們反而會更加關心公共利益,並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實現公共利益。

如果你做出一些光明磊落的行為,人民可能會對你產生好感,但如果你想得到周圍人的尊敬,你就必須堅持不懈做些小服務和一些不被人注意的好事,並且養成習慣。這樣一來,人們才會覺得你是克己奉公之人。

公民在享有地方性自由的時候,一般會比較注重與鄰裏和親友之間的感情,而對於那些使人們相互隔離的東西,他們還會出於本能去抵制,不斷地讓人建立彼此幫助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