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北鬥高懸

1935年9月·陜南與甘南

一九三五年七月十七日淩晨,在陜西南部戶縣一個叫南鄉的村莊裏,鄂豫陜省委代理書記、紅二十五軍政委吳煥先正在一盞油燈下給中共中央寫報告。

油燈火苗跳躍,吳煥先心情激動。報告詳盡匯報了鄂豫陜省委和紅二十五軍一年來的政治與軍事行動,總結了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同時,對沒有經過中央批準就決定西進陜南作出了解釋。在這份名為《紅二十五軍的行動、個別策略及省委工作情況向中央的報告》的最後,吳煥先寫道:“自離開老蘇區後到現在沒有上級的指示,也沒有當地黨的幫助,不知我們的行動是否錯誤”。而目前“群眾工作、黨的組織十分的薄弱”,紅軍的力量也沒能擴大到足以“有力地迅速地消滅整批敵人”。因此,是否“可以同二十六軍、二十八軍會合起來,集中一個大的力量,有力地消滅敵人,配合紅軍主力在西北的行動,迅速創造西北新的偉大的鞏固的革命根據地”,請求中央給予指示。同時,鑒於紅二十五軍“軍事幹部異常缺乏”,希望中央派來得力的“團長、師長、參謀長、政委”,派來得力的省委書記、縣委書記、區委書記、無線電電報員——“我們現監用一個所俘的電生[監視用一個俘虜的電報員],只用呼叫中央台名兩次,未見回答,未能發報,不知為何。請確定以後永久保持來往方法。”

“六月十三,紅軍出山。”

一九三五年,陜西長安縣一帶開始流傳這樣一句民謠。

民謠指的是紅二十五軍於七月中旬西出秦嶺逼近了陜西省府西安。

在終南山外一個叫引駕回的地方,紅軍官兵捉住了當地的一個國民黨區長。副軍長徐海東和政委吳煥先都覺得在軍事上有文章可做,就讓這個區長給西安打電話,想把敵人調出來一股,然後打個伏擊戰。吳煥先把要說的話寫在紙上,讓那個區長照著在電話裏說一遍,大致的意思是:共匪有出山的模樣,請趕快派兵來增援。電話的那一頭說:“毛炳文軍長已經順著西蘭公路往西去了,於學忠的部隊也從鳳翔往西調呢。現在無兵可派。”徐海東在這個區長的辦公桌上發現了一張《大公報》,隨手拿起來一看,映入眼簾的一條消息令他十分興奮。消息說,紅軍的兩支主力部隊已經在毛兒蓋附近會合,其前鋒正在通過松潘。

吳煥先和徐海東拿著報紙跑到了躺在擔架上的軍長程子華那裏,程子華看完報紙後想了想說:“很有可能。”

紅二十五軍領導決定部隊立即出發。一口氣向西走了三十公裏才停下來,停下來的地方叫灃峪口。這時,原中共鄂豫皖省委秘密交通員石建民從上海經過西安回到了軍部,他帶來了中共中央數月前發出的幾份文件,並證實了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後繼續向北行動的消息。

中共鄂豫陜省委在灃峪口召開了會議。會議作出的一個重要決定是:紅二十五軍西去陜甘蘇區,與那裏的紅軍會合。同時一路爭取有力地消滅敵人,“配合紅軍主力在西北的行動”。會議向全體紅軍官兵提出了“我們這三千多人就是全犧牲了,也要牽制住敵人,讓紅一、紅四方面軍順利北進”的口號。

後來的歷史證明,這是一個十分正確的決定,是鄂豫陜省委在與中央失去聯系的情況下,獨立自主地作出的戰略性決策。這一決定使紅二十五軍成為從絕境中脫險的中央紅軍的開路前鋒,並為中國紅軍乃至中國革命最終能夠在陜北立足,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灃峪口會議的第二天,紅二十五軍上路了。

他們本來設想不再進入深山,而是筆直地向西走,直接進入陜南。但是,楊虎城的一支騎兵一直尾隨著他們,而且距離始終僅在十公裏之內,這迫使紅二十五軍不斷地回頭與這股騎兵作戰。在與這股騎兵打了幾仗之後,紅二十五軍突然發現國民黨東北軍第五十一軍的一個師也追了上來,其先頭部隊距離紅二十五軍僅有十五公裏。為了徹底擺脫敵人的追擊,紅二十五軍決定改變行軍路線,掉頭往南進入了秦嶺山脈,經青崗樹、寬台子、厚珍子、二郎壩等地,一路佯裝要去攻打漢中,試圖把敵人的注意力往南調動。

七月二十七日,紅二十五軍到達秦嶺腹地留壩縣的江口鎮。在擊潰了鎮子裏的民團武裝後,決定在這裏休整兩天,並進行西征北上的思想動員和物資準備。

紅二十五軍的突然西進,引起了在成都的蔣介石的關注。他不可避免地把紅二十五軍向西靠攏的行動與朱、毛紅軍的未來走向聯系在了一起,於是他向楊虎城的西安綏靖公署發出了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