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罷相

三年不窺園,任春來夏又走,草長冬來風又卷。那麽,授業解惑的工作怎麽辦?

董仲舒已經想了一個好辦法:教出幾個弟子,然後讓弟子們替他收徒弟,又替他傳道解惑。此中妙法,既不誤事業,也不誤練功,可謂一舉兩得。

於是,弟子收弟子,弟子又再收弟子,一收十,十收百,結果是,外面到底有多少弟子,董仲舒不知道;師傅長什麽樣子,後面的弟子也不清楚。

有弟子掛探師之名,前來窺大師風采,然而當他們來到董仲舒門前,招待他們的卻是一道家常閉門羹:練功中,不便見客,勿擾!!

勿擾三年,三年轉一瞬,一眨眼就過去了。這時,董仲舒終於出山了。

三年閉關,董仲舒寫了一部絕世思想著作:《春秋繁露》。

叔本華說,當欲望滿足了,人就容易變得無聊了。所以,當一個武功高手練成絕世武功時,或許他畢生只有一種感覺:痛苦。

痛苦,全是因為沒有敵手。就像金庸小說中的孤獨求敗,一生都在痛苦地尋找對手。

然而這一刻,對董仲舒來說沒有痛苦,只有鬥志。夢想像興奮劑一樣,催發他滿懷豪情下山。

他完全有理由相信,屬於他的時代,即將來臨。

那次考試,董仲舒只對三策,就將劉徹搞定。為了更加清楚和了解他們之間過招的內容,我將他們對策的內容整理如下:

第一策

劉徹:自然界的災異之變,根緣在於哪裏?我要怎麽樣做,才能讓蒼天保佑?

董仲舒:陛下想知道答案嗎?很遺憾,我也不知道。不過,《春秋》大約知道一二。請允許我引用《春秋》裏的觀點來回答你的問題。《春秋》認為,天人是可以互相感應的。如果人間發生有悖於常理的事情,蒼天會以奇異之象發出警告。如果地上的人死不悔改,那蒼天就只好不客氣了。

所以,你想得到蒼天保佑,最好的辦法就是,身為皇帝,先管好自己,再管好百官,百官管好百姓,百姓再管好自己的兒女。相信蒼天會看在眼裏的,它會讓你享受他的靈佑。

第二策

劉徹:聽說堯舜打理天下主張無為,整天逍遙自在,國家也沒什麽大事;周文王卻是一天忙到晚,連飯都顧不上吃,國家也管得不錯。那麽,相對這兩者,我到底該學哪個呢?

董仲舒:其實,無論是堯舜,或是周文王,他們的方法都是對的。至於你要效仿哪個,一切須從國情出發。我認為,按咱們國家目前的情況來看,那是非得用力有為才行了。要想有為,就得為國家做點實事。

要做實事,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下手:首先,確立治國理念,應以德主刑輔、重德遠刑。這點前兩位先帝已經做得很好了,請再接再厲;其次,狠抓意識形態建設,確定國家大一統思想。通俗地說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請注意,是罷黜,不是焚坑;再次,狠抓教育。舉目天下,什麽東西最貴?人才。人才從哪裏來?教育。所以,想興國家,先興教育。教育發展不起來,想謀發展,圖未來,那是胡扯。

第三策

劉徹:你前面講的什麽天人感應論,似乎有點玄,請你再給朕解釋一遍。

董仲舒:其實一點都不玄妙。孔子述作《春秋》時,特記載不少災異之變。就是要告訴我們,我們都是活在蒼天的眼皮底下,如果做事不好,那是要受它懲罰的。說得更白一點,我就是想強調君權神授的光榮傳統,結合《春秋》強調的大一統思想,確立人倫關系,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總之,三綱五常,仍是王道。道源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這些就是治理國家必須具有的理論基礎啊。

以上三策,歸結起來就是:天人感應,大一統,尊儒重教。

好一個炫爛的誘惑。

然而,天人感應,那是陰陽家鄒衍的理念;學術壟斷,一家做大,那是李斯曾經幹過的事;尊師重教,那是N多年前孟子曾跟梁惠王說過的話。國家大一統,那是孔子作《春秋》的初衷啊。

三年練功,董仲舒不過是發明了新手藝。那就是,他很聰明地將陰陽家和儒家等諸家思想雜糅一體,合成新產品。

按照市場原理,有求就必須有供,有供未必就有求。當年,孔孟奔走天下,推銷儒術失敗,原因是產品不合時宜,諸侯們也不相信它能救國救民。而董仲舒之所以推銷成功,只能這麽說,他有一個好運氣。

那就是,他是在一個恰當的時間,一個恰當的地點,碰上了一個急需儒學產品的大顧客——劉徹。

老董研發的這套儒家產品,劉徹是滿意的。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買家劉徹給董仲舒擺出了這麽一個價格:拜董仲舒為江都易王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