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伏擊戰

韓安國反對毆打匈奴後,王恢並未喪志。在對匈奴立場上,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鐵腕派。一年後,王恢找到一個同夥,再次對劉徹提出對匈作戰計劃。

王恢此同夥人,謂雁門馬邑土豪聶壹。聶壹寫了一份計劃書,由王恢負責遞交劉徹。計劃書突出四個字:誘敵,伏擊。

我認為,年輕氣盛的劉徹,肯定很想跟匈奴幹一架。忍辱負重也是要講個限度的,都忍了好幾十年了,為什麽還要忍下去呢。

所以,王恢的作戰計劃,劉徹看得不由心動。還是老辦法,開會討論。可是,和一年前一樣,韓安國的立場絲毫不動,第一個提出反對意見。

王恢就知道韓安國會攔道。不過沒關系,他已經找到了對付韓安國的招。於是,討論就變成了辯論會。王恢是正方,韓安國是反方,劉徹是主席兼評委。

首先由正方發言,王恢陳辭如下:

戰國時代,代國北有匈奴,南方和東方有晉國和燕國牽制。然而,代國國小勢不弱,他們仍然務實強邊,連匈奴都不敢冒犯。現在,陛下統一天下,漢朝國強勢大,竟然還能容忍匈奴南下侵略,實在匪夷所思,莫名其妙。所以,我方認為,漢匈之間,必有一戰。早晚要打,不如現在就打。

王恢話語剛落,韓安國迫不及待地站起來。只聽他慷慨陳辭道:

對方辯友既然喜歡講歷史,我也給你講個歷史。曾記否,當年高祖揮鞭北上,三十萬大軍氣勢如山。可結果又如何,高祖身陷平城七天七夜,差點沒命。高祖突圍之後,對匈奴沒有記恨,也沒有下一步報復行動。這是為何?這是因為高祖想到兩點。

首先,治理國家,必須以天下為重,個人恩怨和恥辱必須讓位於國家安全。什麽是胸懷,這就是胸懷;其次,和親政策節約國家成本,符合百姓根本利益,有利於國家發展生產力。到目前為止,和親歷經五世,國富民安,和親之務實,甚得民心。

綜上所述,我方認為,漢匈之間,可以止戰,繼續和親。

這時,王恢再次站起,亦是氣勢激昂。他繼續說道:

對方辯友口口聲聲說和親務實,但是卻犯了一個僵硬的教條主義錯誤。當年,高祖劉邦不是沒有能力報復匈奴,而是高祖和項羽八年爭鋒,天下需要安養休息。然而,七十余年都過去了,韜光養晦的任務已經完成。現在,該是我們出手為捍衛大漢天威,為邊地流離失所的百姓和士兵們出氣的時候了。這就叫,該出手時就出手。所以,我方堅持認為,對匈之戰,勢在必打。

王恢退下,輪到韓安國反駁。韓安國陳辭道:

對方辯友的意思是說,我方犯了右傾保守主義錯誤?那麽,我也順便告訴對方辯友,如果開戰,您也是犯了左傾激進主義錯誤。想想就可知道:戰爭不是兒戲,如果我們跟匈奴撕破臉皮,必須一打到底。可是,大漠廣闊,我軍長驅直入,長線作戰,後勤供應不能保障,這就可能被敵軍拖垮。就算不垮,也是效果不大,得不償失,這又是何必!所以,我方堅持認為,不戰,才是上上之策。

韓安國以上一席話,跟一年前說得差不離。這就是和親派為何一直理直氣壯的原因,對匈作戰,漢朝沒有天時地利,作戰相當不利。既然打了,等於白打,那不如不打。

但是,這一年來,王恢不是白幹。一直以來,他一直尋找可以拆和親派的非天時地利論。現在,他可以告訴所有人,他已經找到了。

王恢再次從容陳辭:

對方辯友,誰說開戰,我們就非得深入腹地才能將敵人消滅。在辯論之前,我方已將計劃提交主席,請你研究研究一下我們的方案,再來辯論好不好。在此,請允許我再重復一下我方的前提。

我們主張對匈開戰,但前提是誘敵前來,集中殲滅。如何誘敵,我們已經在方案裏寫得一清二楚。對方辯友如有興趣,可以向主席申請閱讀權利。

雙方陳辭完畢,劉徹做總結性陳述。只見他說道,我認為正方陳辭有理。他提交的誘敵集中殲滅方案,我也認真看了,並且研究了,相當不錯。

最後,我只說四個字:

同意開戰!!

公元前133年,夏天,六月。劉徹開始部署對匈作戰,各路將領名單如下:

拜禦史大夫當護軍將軍;

命太中大夫李息為步兵將軍;

命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

命太仆公孫賀為輕車將軍;

命大行王恢為將屯將軍。

漢朝之步兵、騎兵、戰車等部隊共三十萬人,全部埋伏在馬邑附近山谷,等待匈奴大單於率狼群進圈。誘狼工作,交給了馬邑土亭聶壹先生。

這是自漢朝高祖劉邦之後,又一次規模壯大的軍事行動。七十余年等一戰,漢朝人的心都揪得緊緊的。這是偉大戰爭帶給人類的共感:緊張,激動,又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