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創業艱難百戰多(第4/8頁)

王郎一夜崛起,劉秀可就慘了。劉秀想想,在劉林的地盤上,他是玩不過對方的,最後的辦法就是逃。他已經想好了逃跑的方向,那就是薊縣(今北京市)。

真是流年不利。劉秀在前線失利,皇帝劉玄在後面也跟著跑。準確地說也不叫跑,而是遷都。長安的造反將領告訴劉玄,洛陽城連個像樣的宮殿都沒有,還是來長安吧。長安城除了未央宮被燒毀,其他宮殿都完好無損。

於是乎,公元24年,二月,劉玄從洛陽城出發,再次遷都長安。

皇帝都跑安全的地方去了,還愣著幹啥呀,跑呀。其實,劉秀不是很想跑。但是,他現在不得不跑了,再不跑就沒命了。

有一次,劉秀派人到街上招兵買馬時,被人團團圍住挖苦諷刺,只好灰頭土臉地回來。這時劉秀才發現,在北方,市場屬於王郎與劉林,而他劉秀水土不服還罷,人家還不信你那一套。

這不是劉秀人生第一次受挫折,卻是第一次讓他感到無比絕望與無助。

正當劉秀不知何處去時,有人很鎮定地告訴他:“其實我們不必回長安,可以堅守北方,與王郎一搏。”

說這句的人是個牛人,他的名字就叫耿弇。

耿弇,字伯昭,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其父耿況是上谷郡太守。由於父親的緣故,耿弇從小就好騎馬射箭,玩槍弄刀,做起將帥之夢。

耿況這個上谷郡太守,是王莽給的。王莽死後,全國的造反兵都在搶地盤,北方的上谷郡尚平安無事,還能熬幾天。當然,要想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必須找靠山。耿況就告訴兒子耿弇,劉玄好像要強一點,我們還是投了他算了。

於是,耿弇奏父命前往長安,與對方談判歸依事宜,沒想到半路上就出事了。這個事前面講過的,就是劉林扶持王郎稱帝造反,席卷燕趙之地,勢頭正勁。

跟隨耿弇出差的兩個侍從官告訴他,劉子輿是劉驁之後,皇室血統比劉玄近多了,而且這邊路又近,勢頭正猛,不如投了他吧,就別跑那麽遠投奔劉玄了。

耿弇一聽,拔劍而起,喝道:“山寨版劉子輿不過是一群強盜,終究要被剿滅,在關鍵時刻你們可站對立場,別到時怎麽死的都不知道。”

耿弇這話,似乎就是想擺譜嚇唬老百姓。但是,他那兩個侍從官閉嘴後,趁著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直奔王郎處了。那時,耿弇才發現問題大了。

耿弇愣了一下,頓然擦亮眼睛。他發現,長安城路途遙遠,而長安方面的大司馬劉秀近在眼前,不如就奔他去得了。於是,耿弇順路而下薊縣,見到了劉秀。

耿弇一到,王郎十萬金懸賞劉秀人頭的公文也下到薊縣。眼看著即將頂不住王郎的威脅,準備逃命長安的劉秀,耿弇很鎮定地告訴他:“大司馬不要慌,此時我們留住,還能求生,倘若現在就跑,可能命都要沒了。”

耿弇這番話讓劉秀不解,屬將更是不解。耿弇接著分析道:“你們看看,敵人在我們的南邊,我們在他們的北邊。如果我們南逃,就像魚群要撞漁網,不正落入他們的虎口嗎?”

對呀,我們光想著逃命,怎麽沒看到人家的刀口呢。耿弇一席話,讓眾將半天說不出話來。

耿弇繼續說道:“大家要想活命,有一條活路就擺在眼前。漁陽郡太守彭寵是大司馬劉秀您的老鄉,上谷郡太守耿況是我的老爹。這兩大郡合起來,至少有一萬騎兵。如果我們調用他們,何懼邯鄲城方面軍?”

劉秀點點頭,他好像聽出點門道。但是,耿弇話說完了,愣是沒人表態。

良久,劉秀部將紛紛發言,他們的意見空前一致:就是死也要南逃,就是不能北上上谷郡尋找靠山。

耿弇初來乍到,這人靠不靠譜尚不清楚,僅憑他幾句話就集體北投,如果漁陽群和上谷郡太守都不是善類呢,那不是也等於落入別人口袋嗎?這是其一。

劉秀治軍理政,賢名遠揚,天下第一。現在,連劉秀這等人才在燕趙之地,都搞不定一個山寨版劉子輿,任憑他攻擊嚇唬,並非偶然。由此說明,他們的根基不在北方,而是南方。這是其二。

整個北方的燕趙之地,幾乎都是王郎、劉林的,他們人多勢眾,就算上谷、漁陽兩郡萬騎來助,也撐不了多久。這是其三。

總之,必須南逃。南方才是我們的故鄉,要死也要死在回鄉的路上。

看著部將們爭論不休,口水四濺,搞得劉秀很迷茫,也拿不定主意了。良久,只見劉秀緩緩醒來般,他堅定地指著一個方向,從容地說道:“都不要爭了,我們就朝那個方面去吧。”

那個方向,就是北方。

劉秀接著說道:“同志們都沒有說錯,相對南方來說,我們不過是北方不喜歡的客人。但是,現在我們已經找到一個歡迎我們的主人。這個人,就是站在你們眼前的耿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