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竇豪俠仗義起河北 宇文兄淫逸稱魏縣

【竇建德】

竇建德,573年出生,貝州漳南(今山東武城)人,從祖上八輩(也可能是九輩)算起,到他這,都是農民。雖然是農民,可竇建德小時候,家境甚好,但頂多也就是個全村前三名。竇建德從小就在這種狀態下生活,為人又豪爽,深得鄉親們的喜愛。可他再豪爽,也得跟土坷垃打交道。

在那個沒有金坷垃的時代裏,一個農民,要想成功,就必須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

憑借自己一身高超的武藝,仗義豪俠竇建德終於把他家沒人當過官的魔咒給破了——他當上了裏長。裏長,類似於我們今天的村長。哪一天你在去割麥子的路上碰見竇建德,一定要記住,不要喊建德,要喊竇裏長。

鄉裏人對竇裏長的尊重是自然而然的,因為除了豪俠之外,竇建德還是一個大善人。

竇建德少年時,鄉裏有戶人需要發喪,可這家人非常窮,窮得連安葬費都出不起。這樣的家庭,只能隨便找個地兒,用草席子把死人裹起來埋掉,然後堆出個饅頭堆,易於辨認。沒有錢,死都死不起。

可巧,送葬的路過了竇建德家的地。竇建德此時正在耕地,用的自家的老黃牛。他見這家人哭得淒慘,便去打聽。聽完他們敘述,竟然將尚在耕地的牛送給了人家,還說:“這是頭好牛,你們把它賣了,買口棺材將老人家好好安葬,再置辦點產業,日後好過活!”

隋朝是國富民窮的朝代,家裏有牛,就好比現在我們在北京有房,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總之,竇建德的義舉讓那家人感動得不知道說什麽好了,回到鄉裏,竟然逢人便說。不料,此事竟然被大家口口相傳,竇建德的名聲愈發大了。那個時候,漳南鎮上竇豪俠是鄉親們津津樂道的口舌。

不過,竇大俠再出名,也僅僅限於一個鎮子。所以,倒黴事兒就發生在了不知天高地厚的人身上。從外鄉來了十幾個小偷,說他們是小偷實在擡舉了,應該說他們是入室搶劫犯,能偷就偷,不能偷就搶,這還不是搶劫犯麽?這夥人偷著偷著,就偷到了竇建德家。

對於他們這種行為,後來當地人有且只有兩個字的評價:找死!

入室搶劫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那樣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搶劫是犯罪,是一群人堵住一個人(也有可能是兩個人)的暴烈的行動。這活兒不是一般人能幹得了的,那需要合作。十幾個人,有站崗的,有放哨的,還有入室操作的,萬一碰見硬茬,便一呼百應,提著砍刀沖進房間,對戶主一頓海扁。

成功拿錢之後,強盜一起沖出村莊,無人敢攔。

顯然,到竇建德家偷東西的這夥強盜是慣犯,他們很輕松地摸到了竇建德的宅院之內。既然瞄準了目標,就該像猛虎一樣撲向自己的獵物。於是,其中三人二話不說,提著刀就沖進了屋裏。其他人分工合作,有防止村民自衛隊前來突襲的,有為逃跑路線開道的。當大家帶著習慣而又閑散的心情聽完數聲慘叫之後,他們突然覺察到了事情的不對。

等在外頭的幾位仁兄明顯知道這次是碰見牛人了,再跑到門前一瞧,見三人的血噴得滿地都是,曾經火熱的身軀已經變成了三具屍體。他們再也不敢在此地久留,準備逃走。但,綹子上的規矩,不能讓一個兄弟脫離組織。三個出去,一對半回來,這才夠意思。

十幾個人沒有敢進屋說話的,他們在外頭用近乎哀求的語氣,請求竇建德將這三具屍體扔出來。竇建德藏在暗處,對強盜們說:“當然可以,你們扔條繩子過來,我幫你們系上,你們拉出去就行了!”強盜乖乖聽命,片刻之後,竇建德讓他們開拉。一拉之下,強盜才發現,原來屍體也這麽沉重。

突然,一個黑影從房門裏沖了出來,強盜見從繩子那頭躥出來一個大活人,放下繩子就跑。不料這東西移動得太快,連身手都看不清,一陣拳腳就劈頭蓋臉打向了這幫強盜。是的,這就是竇建德。半分鐘後,十幾人中又被劈死了幾個,其他人屁滾尿流地翻墻而逃。

竇裏長家多了幾具屍體,當然會引起轟動,一傳之下,聲噪綠林。

竇裏長似乎對這名聲並不太在意,他不喜歡暴力,他喜歡溫良恭儉,大有聖人再世的氣魄。但是,就算竇裏長這樣的好人,也曾犯過國法。這事兒要怪,實在不該怪竇建德,得怨在楊堅的頭上。隋文帝楊堅同志晚年犯了典型的老年皇帝癡呆症,他嚴刑厲法,一錢棄市。所謂的一錢棄市,就是你貪汙一文錢和貪汙一萬兩黃金一樣,是大罪過,要發配邊疆。

竇裏長並不見得是犯的貪汙罪,也有可能是打死了縣令家的瘋狗被判死刑,但總之是栽在這種一錢棄市的法文上了。於是被迫逃亡他鄉,後來楊廣即位,大赦天下,竇建德才回到了家鄉。他回到家不久,就遭遇到了一件大事:父親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