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朝中人識人薦賢才 李世民為民吃蝗蟲(第2/3頁)

官府的許多重要職位都無人擔當,各州縣的官府為了緩解壓力,便采用一種非常與時俱進的手法——赤牒補官。

赤牒補官,意思和“代課教師”差不多。每月給人家六百塊錢人民幣,忙的時候就讓人家頂著,閑的時候就回家種地,非常不正式。補官來的沒有編制,處理事情的態度是“愛咋咋地”。所以,對誰來說,這都不是想要的結果。

為了選賢,李世民下令,要將所有不稱職的官員裁掉,留下空間給賢人,各州縣代課、協管人員到長安集合,由省部面試官當面問狀,根據問答情況和實際才能安排編制。這日,有司奏報,“皇上,長安不行。”

關中大旱,已經八個多月,長安米價飛漲。如果這些人再來,吃飯都會成問題。

該怎麽辦?

先慢慢來,選官的事,明年再說?李世民決定,明年的事明年說,今年的事就今年做。長安不行,就讓他們去洛陽;洛陽不行,就讓他們去並州。好在洛陽並沒有受災,於是,聖旨一下,大群人才往東都洛陽而去了,場面尤為壯觀。等候面試的七千多人,經過省部幾天幾夜的考察,終於都得到了和自己能力相等的職位。

有人問:“朝廷怎麽要那麽多人啊?”

答曰:“這不是派給朝廷的,是派往各州縣的。”

那朝廷有多少人呢?

現在好幾千,李世民準備也給朝廷裁個員,裁員以後,人數驟減到原來的十分之一。

這手術動得有點兒大了,整容整得連親爹都認不出了。

房玄齡是負責裁員的主要官員,辦事得力。他知道,李世民的意思是:官在得人,不在員多。幾天之內,他合並了多個無關緊要的部門,裁除冗員。在房玄齡的修理下,滿朝文武怨聲載道(當然也有歡呼的),據完全統計,整個長安城的官員,就還剩下六百四十三人。李世民的目的達到了,賢人早就選完了,就讓賢人充任官員的缺口。

求賢令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有一個名叫劉子翼的猛男引起了中書舍人李百藥的注意,按照李世民的說法,如有發現那些才華橫溢而又秉性剛直的人一定要上報,否則就是失職,要挨一頓臭罵。劉子翼太符合李世民的標準了,此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罵人,跟他交往的人都知道,他今天劈頭蓋臉地罵完人,明天,那個被他罵的人就會感動得淚流滿面。

這就說明,劉子翼雖然罵人,但他罵得有理有據,罵得關懷備至,罵得讓人感動,罵出了風格,罵出了人性。

於是,朋友第二天再去找劉子翼,和好,劉子翼就再罵,罵完以後,朋友再哭,哭完再和好。

這就是劉子翼。

李百藥強力推薦了他,說劉四為人耿直,不可多得。

李世民決定會會他,乃召他進京。

劉四不來,劉子翼母親已老,他要等到伺候完老人以後再說。後來,劉子翼的母親去世,他成了吳王府的幕僚。劉子翼的事情給了人們推舉賢人的啟示,一時間,朝內舉賢若渴,成為風尚。可是,即便如此,有件事情依然不得不讓李世民心煩意亂。

【饑荒】

關中饑荒。

不要以為天下太平,就會歌舞升平。到現在,幹旱已經導致關內所有糧田絕產,百姓賣兒鬻女,餓死的也不在少數。最後,李世民下令開倉賑濟。官員中有反對的,朝廷用糧是用來備不時之需的,萬一遭遇圍城,好歹能夠用來堅持幾個月。賑災以後,如果突厥聽說,來個突然襲擊怎麽辦?

哈哈!

李世民大笑,他對黃門侍郎王珪說:“開皇十四年的時候,關中大旱,隋文帝不許賑濟,卻讓百姓跑到山東要飯。到了大業年間,儲積足夠供應天下五十年。隋煬帝覺得天下富饒,就奢侈無度,導致滅亡。朕的意思是,現在讓倉廩的積蓄足夠備用荒年的就行了,再多又有什麽用呢?倉儲本來就是用來救人的,如何卻賴在那裏害人!”

開倉之時,百姓山呼萬歲。

李世民不傻。

糧倉並不能滿足需求,李世民不會真的把糧倉清空,到了一定程度,他還是讓百姓四下就食去了。這個月,朝廷決定拿出府庫裏頭所有的金銀玉帛,把那些曾經迫不得已賣掉的子女贖回來。百姓中有的欣喜若狂,有的莫名難過,在路上相擁而泣。

為了安撫百姓,李世民下詔大赦天下,詔書上是這樣說的:“若使年谷豐稔,天下又安,移災朕身,以存萬國,是所願也,甘心無吝。”

也許是真心感動了上蒼,詔書一下,關中就下起了雨。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場鋪天蓋地的災難正一步步逼近。這是考驗李世民的時刻,也是考驗長安百姓的時刻。災難啊,要來就一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