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馮明達大敗僚人洞 小使者不歸吐谷渾(第2/3頁)

於是百姓間開始流傳這樣一種說法:張士貴身為大將,卻什麽都不會,搶功搶得讓人惡心,讓唐太宗很晚才能認識薛仁貴。

民間對張士貴的詛咒層出不窮,變著花樣罵。

張士貴是開皇六年(586)生人,祖籍山西孟縣,自幼習武,箭法奇準。

張士貴是隋唐兩朝大將,功勛彪炳,在隋朝和唐朝初年的戰鬥中聲名卓著。他先後參與了唐對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最高級別的戰鬥,又直接參與了玄武門之變,輔佐李世民登上皇位。張士貴膂力過人,可手拉一百五十斤的大弓,左右馳射,絲毫不偏。

後來東征,就是他果斷采用薛仁貴的建議,身先士卒,率領唐軍大破敵軍,才使得唐朝取得數次大捷。張士貴對大唐忠心耿耿,跟屬下薛仁貴的關系也很好,是個精忠報國,義薄雲天的人。

此時的張士貴,已經四十七歲,作為雅州道行軍總管,要負責對僚人的全面清理工作。

貞觀七年(633)五月底,張士貴率領唐軍大破反僚,僚軍潰散而逃;

七月,僚人再度起事,八月,張士貴重操舊業,率領唐軍前去征討,僚人再次潰敗;

十二月,嘉州、陵州(四川山區)僚人卷土重來,舉旗造反,唐朝大軍擊破之。

貞觀八年(634)正月,東王洞、西王洞數萬僚人造反。張士貴率領軍隊發起進攻,帶頭沖鋒陷陣,很快就平息了這場叛亂。

這些叛亂讓李世民意識到一個問題,如不能感化嶺南僚人,自己就算弄出個曠古絕今的大唐盛世,也不會確保安寧的。

李世民讓馮盎繼續安撫百越,馮盎不辱使命,他繼續努力,直到生完那三十個兒子。

三十個兒子當中,有一個名叫馮智戴的,非常受百越首領的喜愛。大家就推舉他當盟主,聽他的話,有事就找馮智戴商量。

李世民不去封禪,朝廷中,萬國首領或者來使都在,大家的激動之情該往哪裏發泄呢?如果你不給點兒節目,使者都不想回國。

且不論使者樂不樂意回國,但從那成天歡歌笑語的酋長的表情來看,指定是不太想回去。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

一個很嚴峻的問題。

酋長們手底下管著一幫弟兄,該回去必須回去,可國王或者部落可汗派來的使者卻沒那個必要。有一個國家,名叫吐谷渾,位於唐朝正西方,差不多就和現在的青海一樣,國土面積也不小,但時常受吐蕃的欺負。

吐谷渾的可汗名叫伏允,見別國都去使者了,趁著天可汗請客,趕緊也派人去表一下忠心。

使者得令,來到了長安。等李世民給了使者禮物,使者拜別朝廷,便收拾包袱騎馬回家了。

真不知道使者到底去了哪裏,只知道是沒回吐谷渾。

伏允等李世民的分子等得花都謝了,愣是沒等著,於是大怒,發兵入寇鄯州(青海樂都)。鄯州城可算是遭了殃,多少年沒見兵馬,忽然氣勢洶洶來這麽一大幫人,能被搶的財寶和女人,都被他們搶跑了。伏允至今都很生氣,你堂堂大唐帝國,不肯給面子也就罷了,幹嗎那麽小氣,扣留我的使者!

李世民怒了,派使者到吐谷渾質問,必要的話帶伏允入朝。

最後的結果是:

伏允被嚇得失魂落魄,一聽讓他入朝,豈有不裝病的道理,於是病倒,還讓人給李世民寫了一封信,內容就是給他兒子求婚。

李世民覺得這裏頭可能有些誤會,於是答應了伏允的懇請,應了婚約。派人去伏允那裏請尊王(伏允的兒子),尊王同志跟老爸早就盤算好了,使者一來,他就臥病在床,父子倆同病相憐,叫苦不叠,表現出了極高的悟性。

使者有些傻眼,可見尊王已經病成那樣,也不好帶他到長安,況且,尊王自己就說已經不能走路了,和親什麽的,算了。

李世民結結實實地被伏允爺倆給玩兒了,而且還讓等待出閣的女兒丟了一回人。這筆賬不算也罷,可下一筆賬,不算就不是爺們兒。

伏允同志的確不知好歹,唐朝使者一走,他便騰躍而起,組織軍隊席卷了蘭州(甘肅蘭州)、廓州(青海化隆,西寧之南)兩地。由此可知,伏允同志實在是個不知好歹的東西。

年老弱智的伏允同志對抗唐朝的決心從未改變,他的大臣天柱王表示,大家一定要同心協力,把唐朝整死、搞垮,不能給吐谷渾丟臉。天柱王問伏允:“我吐谷渾的使者都被李世民給弄死了,尊王的婚事也泡湯了,我們能咽下這口惡氣嗎?!”

伏允激動地搖了搖頭。

他們不知道,李世民見吐谷渾使者的時候,是親自跑到小軒裏頭和他們面談的。

唉,這該死的使者,不知道跑哪兒去了。

激動的伏允和亢奮的天柱王開始發動對全世界最能打的帝王的攻擊,他們準備好了全國的兵力,準備與李世民進行殊死搏鬥。為了試探李世民的能力,他決心以身涉險,面對前來征討的唐軍,吐谷渾擺好了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