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王玄策出使天竺國 李世民訪仙孫思邈(第2/3頁)

阿羅那順將要給天竺國王和文成的東西全部扣下,在大河邊上熱烈慶祝自己的勝利。

興許是搶了寶物得意忘形,他們對王玄策幾人的看管就松了下來。王玄策和其余幾人掙脫枷鎖,竟能盜去幾匹馬,一路向東狂奔而去。大家逃到了吐蕃,已經相當於到家了。王玄策不是那種吃氣的人,在這裏,他找來文房四寶,寫了兩封書信,分別送給吐蕃、泥婆羅國。兩封信送到兩位國王手中,兩位國王均表示出兵是義不容辭的事情。

尤其是松贊幹布,他怒從心中起,惡向膽邊生。

為了媳婦的禮物,為了替老丈人報仇,讓人挑選了吐蕃全國最精銳的一千二百名騎兵,與泥婆羅七千鐵騎先行奔赴戰場。阿羅那順的軍隊正在慶祝,王玄策便領著兩國的軍隊殺了過去。阿羅那順根本沒有料到三十個使者會逃出去,這種突然襲擊不是他想要的。

阿羅那順的大軍被八千騎兵追得滿地都是,光是被斬首的就有三千多人。因為怕死,跳進大河被嗆死的也有上萬人。

阿羅那順眼瞧著部下被宰得七葷八素,於是棄城逃跑。鎮定片刻之後,他很快糾結了不少余眾。因為他知道,唐人帶來的兵都不是自己人,而且只有八千個。他瘋了,張牙舞爪地撲向敵人,但攻勢卻被敵人輕松瓦解。

更離譜的是,一個叫蔣師仁的副將把他生擒了。

阿羅那順哭爹喊娘地表示自己很無辜,希望王玄策放他一條生路。但他的家族似乎並不明白他現在的處境,族人領著大批軍隊堵住了江口,這是唐人退軍的去路。後來王玄策知道,封堵江口的,是阿羅那順的妃子和那幫比她們更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

從阿羅那順族人軍隊那犀利的造型來看,蔣師仁確信他們根本不懂打仗。

正收兵,江口無數死皮賴臉的兵蠢蠢欲動。

三聲國罵之後,蔣師仁直接領軍搗入,殺入敵軍腹心。敵軍大潰,抱著頭亂竄,妃子和王子都被活捉,一萬兩千人被俘。面對來勢洶湧的唐朝聯軍,考慮到阿羅那順也不是什麽要臉的東西,天竺國內受到了巨大的驚動,五百八十余座城邑相繼投降。王玄策,以幾十人之力,調動兩附屬國八千聯軍,橫掃印度北部。

這就是傳說中的“唐朝與印度之戰”。

王玄策帶著俘虜回長安,中間還沒忘記去看文成公主。

在這些俘虜中,有一個人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正是因為這個人,才使得王玄策的這次回京變得撲朔迷離。很多人說,幾年之後,李世民的去世,就和這家夥有莫大的關聯。

天竺人那羅邇娑婆寐,術士(自稱的),頭一回見到王玄策,就想憑借自己闖蕩江湖十幾年的本事蒙他一把。他說自己已經二百歲了,懂長生不老之術。

本來,王玄策不信那些鬼東西,剛想一腳踹上去,說句“那羅邇你婆婆個妹兒啊”一類的話來著。可他想起一件事,就把這騙子好好帶到了長安,還獻給了一直在求長生不老藥的李世民。

【制度的延續】

隋朝是制度創立的黃金季,更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黃金季。

雖然楊廣同志利在千秋,但是他把隋朝人折磨死了幾百萬,不僅沒有被人歌頌,反而成了暴君的典型。和其他豐功偉績不一樣的是,大運河到今天還有它的用途,而楊廣的老爸楊堅則更有智慧。他在世界上首次采取了分科考試的辦法來選拔人才,到了楊廣同學這裏,加以改進,設立進士科,就成了後來的科舉制度。

從大業一年,也就是公元605年創立,到清朝末年的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為中國選賢提供了公正、公平的可能性,的確是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此外,楊堅同志還創造了十分有名的三省六部制,這個制度一直沿用到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才結束。

六部的最高長官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舉例來說,現下唐朝六部尚書就分別是:

吏部尚書,長孫無忌;

戶部尚書,唐儉;

禮部尚書,李道宗;

刑部尚書,劉德威;

工部尚書,杜楚客;

兵部尚書,李勣。

可見,六部尚書是何等的榮耀,許多地方都以古代出過哪個尚書為榮。但是,這六個部門,如果不加以約束,勢必會造成腐敗。於是,主管監察監督工作的禦史台應運而生。禦史官位低,權力大,與皇帝關系緊密。尚書官位雖高,可禦史一旦發飆上告,他就得乖乖跑到堂前聽候發落。

如此,中央算是比較穩定了。

此外,皇帝親自指揮的,還有十二衛大將軍,負責領兵打仗。在李世民的治理下,那些紛繁無序的事務竟然進行得有條不紊,國家已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景象。能做到這些,足夠別人艷羨了。但李世民不是一個容易滿足的,他是個很理想化的人,他想一直活下去。能長長久久地享受這一切帶來的榮耀,不是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