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武皇後獻計登泰山 唐高宗得令搞封禪

李治流汗了,因一個外人,害死自己老婆,李治覺得這樣很不男人。為了讓自己冷靜,他死死捏著詔書沉默。

“陛下,這是有什麽心事,聽說……”李治被一個女人的聲音驚醒,他慌忙將詔書放下,瞧見武皇後闖進來,頓時亂了分寸。李治怎麽都沒想到,如此秘密進行的會議,武皇後怎麽會知道的,她一臉委屈地來找自己哭訴,難道她很早就知道了嗎?通知上官儀的人可都是朕的親信,怎麽可能泄露秘密?

唉,管不了那麽多了。李治最心疼人,他見不得自己心愛的女人哭,為了安慰媳婦,他說了一籮筐好話。他生怕自己挽救不回自己好男人的形象,說到最後,居然服軟。在哄武皇後高興的過程中,李治露出了歉意的笑容。武皇後淚流滿面,故作嗔怒地責問李治:“這是誰教給陛下的呀?”

大嘴的李治忙著為自己開脫,便說了這麽一句光照萬世的話:“我本來沒這心思,都是上官儀教我這麽幹的!(我初無此心,皆上官儀教我。)”

俗話說得太好了:為了兄弟,兩肋插刀;為了女人,插兄弟兩刀。

李治用自己的行動,為我們演示了爺們兒的真正含義。但很可惜的是,任何人都可以這麽做,只有皇帝不可以這麽做。言而無信,出賣大臣,可以嗎?武皇後覺得很好笑,她埋怨地看著李治,把上官儀這三個字記在了心裏。

回去後,她開始琢磨怎樣對付這位有如神助的上官儀。仔細想一想,整件事情的起因就是大太監王伏勝告了郭大師,李治把上官儀叫來,討論如何處理郭大師來往中宮的事情。上官儀順勢引導李治廢了她。

那麽,想要滅了上官儀,就必須從事情的本源入手。

事情的本源,無非一個王伏勝。王伏勝和上官儀如能關聯起來,造他們個謀害良人的罪名不成問題。武皇後繼續思考著,一個太監,一個自命清高的文官,老死不相往來,有什麽聯系?她忽然有些興奮,為自己找到的關聯而興奮。王伏勝和上官儀的確沒有直接的關系,但他們都和一位重要人物有關聯!

李忠。

上官儀曾經當過李忠的老師,王伏勝曾經當過李忠的侍奉。

縱然早就和李忠沒了關系,但後來李忠“謀反”,他倆又一起幹出構害武皇後的勾當,不能不讓人產生遐想。武皇後找來許敬宗,跟他講述了一下自己的想法,許敬宗明白該怎麽操作,回家寫好了羅織的文章。

第二日,彈劾上官儀、王伏勝的上書就擺在了李治的面前。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十二月十三日,上官儀慘遭下獄,與其子上官庭芝、同謀王伏勝被殺於亂市,滿門之中,男的被流放,女的被充入掖庭。所有的故事都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沒事兒別惹武皇後。

兩天後,李忠在被流放的地方被賜死。

曾經負責查辦李義府的右相劉祥道,也因與上官儀有私交,李治特別命他不許參與朝政,還將其貶到了外地。其余與上官儀友好者,多數遭到了流放和貶謫的特殊待遇。從這天開始,唐朝歷史上一個奇觀出現了。那就是,李治上朝,總有個女人垂簾聽政發號施令,搶盡了他的風頭,他也毫不生氣。

為了紀念這種狀態,人們送給他倆一個好聽的稱呼——二聖(二是數目,不是形容詞)。李治是愛老婆的,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二月某日,李治與武皇後,合璧宮理政。

李治:“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真是一個……”

武皇後:“額……陛下還是先說正事吧!”

李治:“那我說啦!”

武皇後:“說吧!”

李治:“諸位愛卿,朕一直在琢磨一個問題。隋煬帝不虛心納諫,所以群臣不敢上諫,導致隋朝滅亡;而朕,一直都在虛心求諫,你們沒一個肯給我上諫,這是為什麽呢?(煬帝拒諫而亡,朕常以為戒,虛心求諫;而竟無諫者,何也?)”

群臣:“……”(沉默)

李治:“怎麽都不說話呢……”

群臣:“……”

李治:“呵呵呵,英國公,你說!”

李績:“陛下做得都非常好,群臣沒什麽可上諫的!(陛下所為盡善,群臣無得而諫!)”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二月某日,夜,合璧宮,李治、武則天,炕頭。

李治:“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真是一個創造人類的好季節!”

武皇後:“額……陛下,咱還是先說說正事兒吧!”

李治:“這時候還有什麽正事兒?”

武皇後:“在陛下的領導下,大唐國泰民安……”

李治:“噓,人,人,國泰人安!”

武皇後:“哦……”(悔過狀)

李治:“你接著說。”

武皇後:“大唐國泰人安,臻於完善,百姓安居樂業,萬眾不饑不寒,內王外化,我們何不去泰山封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