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武皇後獻計登泰山 唐高宗得令搞封禪(第2/3頁)

李治:“然!”

【順利的封禪之旅】

幾個月後,萬眾匯集。

包括來自突厥、回紇、靺鞨、高麗(朝鮮)、倭國(日本)、波斯(伊朗)、烏長(印度)、大食(阿拉伯)、吐火羅(阿富汗)等幾十個國家的王公、大臣、使節,以及唐朝的百官和衛士,組成了綿延三百余裏的龐大隊伍。牽羊、騎馬、騎駱駝的都有,浩浩蕩蕩,讓人眼花繚亂。

在隊伍中,武皇後率領的宮女方陣讓人眼前一亮。歷朝歷代,沒有如此開闊的場景,容得下女人參與封禪。

所謂“貢獻”,其實是祭祀時的常見場面。一般來說,過程主要有九個,分別是:迎神、奠玉帛、進組、初獻、亞獻、終獻、撤撰、送神、望瘞。一直以來,“三獻”之中,初獻都是由皇帝本人完成,亞獻和終獻,分別由皇太子、重臣或其他德高望重的人完成。但這一次,李治下詔說,禪社首以皇後為亞獻,越國太妃燕氏為終獻。這要是以前,肯定有無數人跳出來反對,沒有皇太子和群臣的份兒,只有皇後和妃子上台,大家肯定不會樂意。

如今,眼睜睜看著上諫的人都被殺,眾人也學會了娛樂自己,相互告慰說:“陛下做得都非常好,群臣沒什麽可上諫的!”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十月底,大部隊從洛陽出發。

十一月二十日(公元666年1月1日),行進至濮陽(河南東部的濮陽)。李治和大臣聊天,李治發揚不恥下問的精神,問曰:“濮陽被人稱作‘帝丘’,這是為什麽?”群臣無人吭聲,李治便問竇德玄。這個竇德玄,曾祖爺爺就是竇皇後的老爸竇毅同志。傳到他這一輩,算是名門之後,刻苦學習,自力更生。

竇德玄呵呵一笑,很自信地說了一句:“俺不知道!”

李治結結實實地被竇德玄的表現惡心住了,他四下瞧了瞧,像是在尋求支援。有誰知道,趕緊說出來,也好繼續下去。人馬之中,一人突然從後頭用腳狠狠踹了一下自己的馬屁股,馬匹因生疼,故而一躍沖到了前面。眾人齊齊望過去,見是許敬宗(敬宗自後躍馬而前)。許敬宗說:“當年顓頊(音:專需)在這裏住過,所以叫做帝丘!”

李治稱善,用異樣的眼光看著竇德玄。為了勸誡大家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李治對竇德玄提出了口頭批評,“身為大臣,不可以不學無術!我見德玄不能對,真替他感到羞恥。”竇德玄聽罷,道:“人各有能,也有所不能。我雖然沒有回答上來,但也知道不知為不知,這也是我的優點呀!”

許敬宗高興地訕訕退下。

李績評論道:“敬宗懂得最多,的確很博學;德玄的話,卻也不是沒有道理啊!”

龐大的封禪隊伍很快走到了壽張(河南台前,原屬陽谷,毗鄰山東)。

再往前走一段路程,就能到泰山腳下。但李治卻宣布在這裏停下,據說是要去探望一位名叫張公藝的老人。

滿朝文武會意,都開始紮營停留,大家議論起來,因為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張公藝的故事。張公藝是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生人,如今已近九十歲。但重要的不是他的年紀,而是他所維護的家風。他少年便為鄉人敬重,成年後修身養性,禮讓齊家,曾建立義和廣堂,制備典範,教育子侄。令世人稱嘆的是,張家九代同居,合家九百余人。

近百年過去,張家父慈子孝,兄弟友愛,夫正婦順,姑嫂溫婉,因此名震天下。

李治請教了張公藝這九百人如何在一起吃飯的問題(民國和以前,中國人還都是一大家子在一起吃飯,只不過規模沒那麽大而已),張公藝做出了回答。他說:“我們不是九百張嘴。”眾人大驚,張公藝指了指地上的狗,“我們還有一百多條狗,人吃飯的時候,狗也吃飯,人在席上,狗在地上。人不開飯,狗不開飯,人到齊了就先吃飯,狗到齊了狗吃飯。如果狗自己有還沒到的,它們也會等狗齊了再開吃。開飯的時候,大院擊鼓敲鑼,眾人齊齊赴宴,這就是解決通知問題的最佳方法。”

李治急著學治理國家的道理,於是問:“這麽一大家子,有矛盾是必然的,該如何處理呢?”張公藝奮筆疾書,送給李治一篇文章。李治懂了,張公藝寫了一百種忍耐,意思就是凡事退一步海闊天空。李治虛心地接受了張公藝的諫言,賞賜布帛,表彰家風後,大部隊又開始了跋涉。

本人研究了一下,竊為李治嘆息。我發現,如果是其他皇帝,送一百個“忍”再好不過。可眼前這位皇帝,本就是一位習慣於忍受的天子,張老先生又送他此種箴言,不能算是雪中送炭,而是雪上加霜。

十二月初八,車駕行進到了齊州(濟南),駐紮靈巖(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因疏於梳妝打扮,眾人在此地休息十天,整頓完畢,才往南去了泰安,到了泰山腳下。眾人迅速行動,先在泰山南面建造了個圓壇,在山上造了個登封壇,又在社首山造了座降禪的方壇。等幹完活,大家開始穿新衣服,準備過年。這一天,正好是麟德二年的十二月三十。李治和武則天決定,以封禪為契機,宣布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