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狄仁傑上諫救善才 北門人感動害素節(第2/3頁)

狄仁傑還有後招,他接著說道:“法律既然已經制定出來,就不可以隨便違越,沒犯死罪的人,就是不能定死罪。倘若法律無常,百姓如何措其手足?假使盜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如果今天陛下為了昭陵的一棵柏樹殺死一個將軍,一千年以後,人們將如何看待陛下?這就是臣為何不敢奉召殺人,臣不怕抗旨,怕的是陷陛下於不道。”李治驚呆了,他找到了,他找到了貞觀年間群臣廷爭面折,父親轉怒為喜的感覺。

是的,就是這樣,狄仁傑,好一個狄仁傑!

幾天後,權善才革職流放至嶺南。而狄仁傑,也因上諫得到了李治的賞識,成為了一名禦史,負責彈劾百官,糾正法紀。禦史啊,狄仁傑,真給狄家爭光。但狄仁傑卻並不把爭光一類的詞匯放在眼裏。

當然,他也沒把別人的淫威放在眼裏。起初,李治很高興能選中狄仁傑當侍禦史。但很快,他悔得腸子都青了。狄仁傑的出現,打亂了李治的美好形象,他常常因為狄仁傑的出現而窘迫不堪,也露出了他為人方面的重大缺陷。但狄仁傑沒有發現李治好像很怕自己,他依然我行我素,對百官違法犯罪毫不留情,該罰就罰,該殺就殺。所以,農業部部長(司農卿)韋機痛恨他,李治寵信的小人王本立痛恨他。

韋機是個有本事的人。

貞觀年間,他去冊封突厥部落的可汗,半路上碰見小國動亂,被滯留西域,三年不能回國。他撕裂衣服,將歸國途中碰見的情況全部記下,定名為《西征記》。回朝後奏報太宗,太宗大喜,拜他為朝散大夫。

顯慶年間,韋機當上了檀州(北京密雲)刺史。

命運造化,都是難以捉摸的事情。因契苾何力東征高麗,到了檀州,灤水暴漲,不能過河,將十萬大軍攔截住了。然而要命的不是不能過河,而是軍隊的糧食吃光了。在檀州這種地方,人口不多,卻還要拿出糧食給軍隊,完全是不可能的。刺史韋機卻哈哈大笑,一下撥出來了幾十萬石糧食。

契苾何力被雷住了,等軍隊再要,他還有。

後來,韋機告訴契苾何力,這是因為自己在農業上很有一套,其他也沒什麽。契苾何力上奏朝廷,李治聞訊,立刻升其為司農卿。韋機帶來的驚喜還沒完,他統領將作、少府兩個部門,營造了很多別具匠心的建築。李弘死後,就是他牽頭制定的恭陵墓穴構造,於平地開左、右四所便房,將李弘的墓搞成了經典。所以,到了後來,李治就讓韋機造宿羽、高山、上陽等宮殿,用於他和天後玩樂,宮殿奢華壯麗,令人震撼。

所以,狄仁傑就上諫了,他要告韋機坑騙君主,謀殺天下百姓的賦稅。他說,韋機正一步一步把皇帝往奢侈上拉,陛下再只顧貪圖享樂,浪費人力,天下共怨不說,您也得早早做好隋煬帝的打算。李治大恐,立刻撤了韋機的職。此事未罷,狄仁傑又告王本立,小人得志、囂張跋扈,理應處死。

李治和王本立私交甚好,但還是給足了狄仁傑面子,讓大理寺審判一下再說。大理寺給出了結果,建議說:“王本立罪大惡極,可以用全套設施對待他。”李治認為,王本立是國家棟梁,最好原諒他一次。狄仁傑上奏,“國家雖然缺少英才,但從不缺少王本立這樣的英才,陛下就放他去吧!”

李治:“……”

狄仁傑:“陛下因為心疼一個罪犯而玷汙國法,對嗎?”

李治:“還是赦了吧……”

狄仁傑做出一副要脫掉官帽的樣子,冷冷地說:“陛下非要赦免他,就先把臣流放算了。臣也算是未來忠貞之士的榜樣,陛下呢?”李治算是服氣了。王本立伏法後,因狄仁傑,朝廷風氣大變。

此時,有人開始注意狄仁傑,她虎視眈眈地看著這個有超高智商的能人。狄仁傑,如果聽話,我定會重用;但如果有一天他反對我,就算他有再大的才華,也只能死在我的手下。走著瞧吧,希望你不要自作聰明。武則天召集北門學士,開始商討立場問題,他們害怕在狄仁傑的努力下,朝廷格局會受到影響,削弱北門的實力。此外,最近的北門學士還有一個重大課題,那就是倡議天皇、天後去封禪嵩山,有可能的話,還要遍封五嶽。

這是為什麽呢?

【莫名其妙】

天後給出的答案很簡單:嵩山最近。但這明顯不是她封禪嵩山的真正理由,真正的理由,要等到實行封禪的時候才會揭曉。封禪畢竟是件大事,但這兩年來,天下不太安寧,不是幹旱(關中大旱)就是洪水(河北大水),不是地震(晉州地震)就是海嘯(括州海嘯)。所以,自從北門學士提出此項建議以後,朝廷的其他大臣都提出了反對意見,李治也明白,在天下百姓有災難的時候去封禪,那是很離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