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困境(第4/8頁)

得知我在寫南明的歷史,有不少朋友都在問我:李自成為什麽會莫名其妙地人間蒸發?

我給了三個答案:

A.做和尚

B.自殺

C.他殺

朋友又問:然後呢?

我說:你猜!

答案顯然只有一個,於是史學的大家、小家、草根、業余愛好者紛紛開始引經據典地“擲骰子”,有人選A,有人選B,也有人選C。當然,還有人認為“此事必有蹊蹺”,因而懶得選。

或許是工科出身的緣故,我一直覺得解出答案的過程遠比答案本身重要得多。答案無非是一些冰冷而沒有趣味的字母或者數字,推理、演算的過程才能讓人盡情揮灑智慧,從而感受豐富多彩的世界。

所以,我決定先說一說大家的“骰子”是怎麽擲的。

A.做和尚

見於清初文人張潮的《虞初新志》、清初佚名的《甲申朝事小紀》,還有民國時期李健侯的小說《永昌演義》(只能算間接史料),以及李自成故裏的《米脂縣志》(李健侯參與編撰,也是間接史料)。

根據這些史料的記載,李自成被阿濟格攆著到處跑,眼看大順軍江河日下,絕望的李自成萌生了遁入空門的想法,在九宮山削發為僧,並僥幸逃過了清軍的追捕,得以善終。

那麽,《虞初新志》、《甲申朝事小紀》的根據是什麽呢?——路邊社!

B.自殺

最有力的證據是阿濟格給清廷的奏報,上面說道:“自成竄走時,攜隨身步卒僅二十人,為村民所困,不得脫,遂自縊死。”

歐了,李自成必是上吊無疑了!阿濟格是專門負責追剿李自成的,他哪裏敢跟多爾袞打馬虎眼?

別忙著下結論,阿濟格還有一句“屍朽莫辨”,“或有或亡,俟就彼再行察訪”。

這是什麽情況?我來解釋一下:

阿濟格接到下級報告,說李自成跟大部隊走散,被一群村民困住,已經自行了斷了。等阿濟格親自到現場“指導工作”的時候,屍體已經面目全非,認不出來了。所以,阿濟格需要“再行察訪”。

不久之後,阿濟格的第二封奏疏來了,說李自成“身死是真”。

那麽,前一封奏疏所謂的“自縊”是否還作數呢?阿濟格心裏沒底,提都沒提。多爾袞也不是八卦的人,反正死了就“結案”了,死法、死樣之類的可以忽略不計。

阿濟格前後這麽一搗騰,“自殺”的說法也不可靠了。

C.他殺

這種情況就比較復雜了,可以分成三類,使用排除法來分析。

第一,清軍幹的。

從阿濟格的第一封奏報看,不可能。如果真是清軍幹的,阿濟格早就把大清列祖列宗吹噓一番,順帶把自己稍帶一筆了,怎麽會把如此“不世之功”扣到無名無姓的“村民”頭上?

第二,自己人幹的。

迄今為止,沒有史料佐證這一說法,再說動機也有些匪夷所思,也可以排除。

第三,鄉民幹的。

排除了前面兩種,也只剩下這一種情況了,史料也有相應的佐證,但還是有一些細微的差別。

——誤傷。

清初文人吳偉業在《綏寇紀略》中寫道:李自成率殘部路過一個莊子,村民“疑以為劫盜”,於是將他幹掉了。

——故意的。

何騰蛟在給隆武朝廷的奏報中說:李自成“以二十八騎登九宮山為窺伺計,不意伏兵四起,截殺於亂刃之下”。

清初文人費密在《荒書》中記載得比較有板有眼(其實也來源於路邊社),說李自成與大部隊失散,遭遇了山民程九伯率領的鄉勇,山民“聞有賊至,群登山擊石”,李自成寡不敵眾,被鄉勇所殺。姚雪垠的長篇小說《李自成》基本采信了這一情節。

“擲骰子”的過程就是這樣,是不是覺得有些淩亂?好吧,先將各種可能的答案縷一縷,被排除的直接打“×”,尚有疑問的打“?”。

A.當和尚 ?

B.自殺 ?

C.他殺

C1.清軍幹的 ×

C2.自己人幹的 ×

C3.鄉民幹的

C3-1.誤傷 ?

C3-2.故意的 ?

解到這個地步,史料眾說紛紜、莫衷於是,如果繼續在故紙堆裏翻來找去,我覺得意義不大,大家也會感到枯燥乏味。

但是,除了引經據典以外,還有辦法往下繼續解嗎?

這個可以有!

王國維曾經總結說,大學問有三境界,我們對照著李自成的生死之謎來看一下。

其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李自成生死說法不一,該羅列的都已經羅列了。

其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些說法雖然各有佐證,但都難以自圓其說,令人感到無從下手。

其三,“眾裏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就差這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