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學宮三(第2/3頁)

燕國大亂,消息傳到齊國,齊宣王向他所尊敬的儒學大師孟子請教。孟子說:“現在我們攻打燕國,就和當年周文王、周武王討伐殷紂一樣正義,是絕好的機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請大王三思。”(多麽迂腐的話,唐吉珂德才喊為正義而戰呢。)於是齊宣王組織伐燕。當時的戰國格局,猶如今天的全球世界,任何一場戰爭,都不是單邊、雙邊的事情。局部兩國交鋒,也將影響到全部諸侯國際的勢力對比,所以,牽一發而動全身。你要想在周邊挑起戰火,擴充自身土地財富嗎?先得想想,遠在幾千裏外的其它大國(猶如今天的美、俄)是否能答應。獲得它們的默許乃至支持,是發動周邊戰爭勝利的前提,否則,即使打勝了,也無法維持戰爭成果。齊國滅燕就是個典型例子。

但孟子不明白這一點,單從道義角度出發,要求伐燕,非常迂腐。(而後來,齊國伐宋,蘇秦就替它事先做了大量外交準備,奔走列國,通過賄賂、拉攏,分享,許諾等手段,爭取列國對齊兵的支持,創造了良好的伐宋時機,得以滅宋的。孟子哪懂這個本事。)

齊國開撥了用以戍守五座大城的精兵,會同北部郡縣新征發的士兵,北上千裏,向燕進攻。亂糟糟的內戰中的燕國毫無鬥志,國都城門不閉,士卒不戰,曾無一夫之救,齊軍僅五十天就一舉占領燕國。古代北京的郊外,野杜鵑花開得一片耀眼。

齊國大將“匡章”跑到燕王宮裏,對“假王”子之說:“子之先生,請你出來一下。外面警察在等你。”子之出來以後,受醢刑而死(把人剁成餃子餡),然後把肉餡封在壇子裏,發酵後獻給了祖宗上帝吃。燕國禪讓鬧劇的男主角——燕王噲也在齊人戰火中被胡亂殺掉了,至死他也不能明白,我老頭子禪讓錯在哪裏了!其實,列國都在通過法家改革加強君權,強化君權又帶來政治穩定,最終提升國家戰鬥力,當此時候,燕王噲卻主動卸權,是一種歷史倒退。

是不是要徹底滅掉燕國呢,齊宣王向“身為齊國三卿之一的”高官——孟子請教:“有些人勸我不要吞並燕國,也有些人勸我吞並。我想,我和燕國都擁有萬輛兵車,我只用五十天就拿下對方,這是光憑人力辦不來的,定是天意如此。如果不吞並它,就是違反上天意旨。看來還是吞並的好,您認為怎樣?”

孟子發現自己的學識都幫不了他,沒了主意,胡亂答道:“如果吞並它,燕國的百姓很高興,就吞並它;如果燕國老百姓不高興,就不吞並。這次咱們攻打燕國,老百姓簞食壺漿地迎接大王您的王師,目的是逃離燕國水深火熱的日子啊。如果您滅亡了它,火越來越深,水越來越熱,那也就是運啊”。(水深火熱”成語出處)

齊宣王糊塗了,孟子大師說了半天,也沒有個清晰的意向,也不知是吞並還是不吞並好,哪個對我們齊國有利呢?最後又歸結到“運”——這個只有哲學家才懂的含糊字眼上。齊宣王想了想,大約自己是會讓燕國老百姓高興的吧,於是命令匡章吞並燕國。

燕國被吞並。

戰國七雄之間都很注意互相實力的消長,當一國迅速開拓疆土的時候,常常引起他國的幹涉。滅燕使齊國國土頓時擴大一倍,對列國安全構成極大威脅,國際社會振恐,有的則是嫉妒(它們在燕國也有自己的利益,也在覬覦燕國,於是憎恨其被齊人獨吞),總之,各國紛紛策劃出兵救燕反齊,尤以趙魏韓最為積極——孟子事先根本沒預見到這一點,不知道分析吞並與不吞並對齊國的利益哪個大,而是胡說什麽燕國老百姓高興高興今兒真高興、今兒真不高興什麽的。孟子是不談利的,怕臟了他的義嘴。

迫於國際幹涉,齊宣王只好從燕國灰溜溜地撤兵回來,不但沒從燕國撈到一點好處還得罪了燕國人,得罪了國際社會,同時開始懷疑孟子的能力。孟子也意識到這一點了,自己沒有搞好燕國這件事,大跌面子,就請辭去卿位。齊宣王又覺得不忍心,表示要給孟子一幢宮室,以及萬鐘小米的年薪,白養活著孟子,算是退休。孟子脾氣大極了,拍桌子大叫:“萬鐘於我何加焉!萬鐘於我何加焉!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萬鐘於我何加焉!”

齊宣王一看老孟的更年期發作了,趕緊縮脖子逃跑。從他的著作上就看的出來,孟子這人脾氣剛緊,不像孔子那樣輕松愉快。孟子臨別又拿自己發明的“民貴君輕”思想把齊宣王罵了一通:“當國君的不合格,殺了也白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把齊宣王聽得直翻白眼兒,趕緊“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心情復雜地離開了齊國。可是他還是不死心,在齊國邊境上連住了三晚,盼著齊宣王再度挽留他。可是,覺醒了的齊宣王始終未來,他這才在失望中離開了齊國。去他國實現他的“仁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