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甫的悲劇

大多數人眼裏張靈甫的形象,都是從1962年拍的電影《紅日》中獲得的,是典型的自負狂妄的反動軍官形象。

張靈甫,原名張鐘麟,字靈甫,1903年生,陜西長安人。父親是一農民,靠勤儉持家致富。張鐘麟幼年入私塾,讀四書五經。10歲入小學,18歲考入長安中學,好書法,被書法家於右任稱為“奇才”。1923年,20歲的張鐘麟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當時北京學生運動風起雲湧,張鐘麟積極參與,深感“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憤而投筆從戎,到河南開封參加了胡景翼的國民二軍軍官訓練團。1925年5月,入黃埔軍校第4期。畢業後,正好趕上北伐開始,張鐘麟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二師第二營當了一名排長。此後,屢立戰功,其兇悍勇猛、驍勇善戰的名聲也一天比一天大,僅幾年工夫就被提升為第一師獨立旅第一團團長。

當團長的時候,身材高大容貌英俊的張鐘麟娶了駐地的美女吳海蘭。駐地換防,夫妻分居。因傳言妻子不忠,在回老家探親時槍殺了妻子吳海蘭,埋到菜地裏就回部隊了。妹妹被殺,大舅哥開始了漫漫上訪路。先是告到地方法院,未被受理,後來告到一軍軍部,也沒了下文。在別人的指點下,又找到了西安的婦女委員會,將狀子交到了張學良的夫人於鳳至手裏,張學良不管,又轉到了宋美齡手裏。當時的宋美齡正積極於新生活運動,要改造社會道德與國民精神,於是給蔣介石施壓,蔣介石責令一軍軍長胡宗南把人押送南京受審。無奈之下,胡宗南要張鐘麟自行去南京受審。只帶了少許盤纏的張鐘麟,走到半路就沒錢了,於是靠賣字賺錢到南京,自投羅網。

張靈甫

案子審完,張鐘麟給判了十年徒刑。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南京國民政府下令,所有服刑官兵,除“政治犯”外,一律調服軍役,戴罪立功,並保留原來軍銜。張鐘麟被好友王耀武要到了74軍51師,後成為305團團長。為示洗心革面,張鐘麟出獄後將自己原來的名與字對換了一下,從此他就名叫張靈甫,字鐘麟,開始了一生中最輝煌的八年。1937年,參加淞滬保衛戰出發前,張靈甫給他哥哥留了一封絕筆家書:“此次對日之戰,為國家民族爭生存,兵兇戰危,生死難蔔。家人當認我已死,絕勿似我尚生。予果死,堂上雙親,請兄奉養;膝下諸子,望兄撫教;予妻守嫁,聽其自然。”

國民革命軍第74軍在八年抗戰中南征北戰,打出了抗日鐵軍和頭號王牌的威名。張靈甫一直跟隨74軍,參加了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蘭封會戰、武漢會戰、上高會戰、兩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湘西會戰等歷次會戰。多次負傷不肯下火線,腿被鬼子機槍掃斷,才治了一個月就一瘸一瘸趕回前線,其部隊被日軍稱為“支那第一恐怖軍”。戰功卓著的張靈甫連年獲得晉升,由團長、旅長而師長、副軍長,最後而至軍長,被蔣介石稱為“模範軍人”。

1946年6月,第74軍整編為陸軍整編74師,全副美械裝備,駐紮在南京孝陵衛,被譽為天下第一師,張靈甫為中將師長兼任南京警備司令。內戰爆發後,他率領整編74師“瘋狂進攻”新四軍和蘇北、蘇中解放區,淮陰之戰、漣水之戰後,一直攻到山東,最後攻到了他的“滑鐵盧”——孟良崮。

1947年5月16日,華東野戰軍“全殲該頑於孟良崮,除張靈甫、蔡仁傑、盧醒等自殺及戰鬥中擊斃七千余名外,其官兵萬五千人悉數被俘。”396張靈甫戰死前有遺書:“十余萬之匪向我猛撲,今日戰況更惡化,彈盡援絕,水糧俱無。我與仁傑決戰至最後一彈,飲訣成仁,上報國家與領袖,下答人民與部屬。老父來京未見,痛極!望善待之。幼子望養育之。玉玲吾妻,今永訣矣!”死時45歲。

張靈甫遺書

其實在1947年5月份的時候,共產黨軍隊還明顯處於劣勢,一直處於被國軍的窮追猛打之中。為什麽在國軍“雲集區內”,竟能大膽集中兵力,圍攻74師,最終實現“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並不僅僅是“民心所向”或“料所不及”所能解釋的。

張靈甫在死前發的一封電報似乎很能說明問題:“以國軍表現於戰場者,勇者任其自進,怯者聽其裹足,犧牲者犧牲而已,機巧者自為得志。賞難盡明,罰每欠當,彼此多存觀望,難得合作,各自為謀,同床異夢。匪能進退飄忽,來去自如,我則一進一退,俱多牽制。匪誠無可畏,可畏者我將領意志之不能統一耳。”397

74師之所以孤軍深入,除了跟張靈甫自負好戰個性、裝備精良有關之外,還和83師為保存實力而違命後撤有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