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成熟的人類夢想

現實是殘酷的,理想是美好的。人類永遠對理想充滿著期望,因為它是對缺憾的修補,對現實的超越。

理想與現實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理想與現實嚴密對應,現實中存在的缺憾,會被人們在理想中否定,然後放大,從而構成理想的主體。在家庭中處於不同角色的人,在社會中處於不同地位的人,因為對生活的感受不同,所以對未來的理想也不相同。

二、現實與理想永遠存在著差距。理想是主觀的,這種主觀的理想會隨著人的價值觀發生變化,會隨著社會觀念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決定了人們實現理想的渴望度,也決定著人們為實現理想而實施的方法。

三、人是社會的人,他與他存在的環境不可分割,人在完成個人理想的同時,必須對未來社會存在狀況完成一個適當的構建,這個構建就是我們所講的社會理想。

個人理想是推動個人走向成功的動力,社會理想則是推動社會走向進步的動力。社會理想不可能預期實現,但是正是這種不可實現的社會理想一步步推動社會走向進步,尤其是形成一種思潮的社會理想。

社會主義就是這樣一種不斷推動歷史前進的社會理想。

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大家都知道社會主義是從空想社會主義者莫爾那裏開始的。但是作為一種社會理想,他的產生卻絕不僅僅是在空想社會主義者那裏才有,如果非要讓我們去探尋人類理想的源頭,我們將會不得不把目光聚集在遠古人類的宗教圖騰上,不僅因為它產生於人類文字文明之前,而且因為宗教本身就是對現實的否定,蘊含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讓我們看看大家所熟知的基督教。

《聖經》是基督教的經典,也是影響世界最大的一部書。它不僅僅是一本宗教讀物,而且是一本人類思想和智慧的結晶。雖然它最後成書是在1世紀,但是其開始寫作卻是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由產生到完成,這本書經歷了一千六百年,有40多個作者,不僅是早期歐洲人類思想的記錄,也是後來歐美文化的源頭。

眾所周知,《聖經》一開始就給我們描述了一個“伊甸園”:在那裏,“耶和華神使各樣的樹從地裏長出來,可以悅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有河從伊甸流出來滋潤那園子。”“在那裏有金子,並且那地的金子是好的;在那裏又有珍珠和紅瑪瑙。”484

除伊甸園外,《聖經》還為我們描述了一個“千年王國”:那是一個將撒旦捆綁並扔在“無底坑”之後建立的一個王國,在那裏,“城的光輝如同極貴的寶石,好像碧玉,明如水晶。有高大的墻,有十二個門,門上有十二位天使”。“城是四方的,長寬一樣”,“共有四千裏”。“墻是碧玉造的,城是精金的,如同明凈的玻璃。”“城墻的根基是用各樣寶石修飾的”。“城內的街道是精金,好像明透的玻璃。”“城門白晝總不關閉,在那裏原沒有黑夜。”“凡不潔凈的並那行可憎與虛謊之事的,總不得進那城。”“在城內街道當中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從神和羔羊的寶座流出來。在河這邊與那邊有生命樹,結十二樣果子,每月都結果子,樹上的葉子乃為醫治萬民。以後再沒有咒詛。”485

基督教告訴世人,世界原本是美好的,就因為貪欲與享樂毀壞了這個世界,人類只有通過對自身的懲罰才能達到神性世界。

除基督教外,佛教是第二個對人類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宗教。在佛教裏,同樣存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西方“極樂世界”。“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極樂國土,七重欄循,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486、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487比馬可波羅他們描述的地方好多了!

無論是伊甸園、千年王國、亦或是西方極樂世界,都為我們描述了一個現實社會不可能存在的美好世界,這個世界是虛幻的,是感性的,是無現實邏輯與產生基礎的。一切世俗的哲學都不能解釋這一世界生產的必然性,所以我們也說一切宗教都是“精神的鴉片”。人們不會通過對現實世界的改造去靠近它,而只是通過內心的修煉去感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