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是硬道理(第6/7頁)

也正因為如此,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出現了一種特殊的現象,叫“腦體倒掛”。大量的個體戶、小商販趁著中國流通體系不健全,物資相對匱乏,抓準機會,收入水平大幅提升,萬元戶、十萬元戶層出不窮。也有部分人憑借價格雙軌制,依靠某種裙帶關系,倒買倒賣,也掘取了一定量的財富。工人階級在八十年代後半期因為企業改革“放權讓利”也在收入上有了較大的改善,而在這個社會上,改革受益最少的就屬知識分子群體,這群人是體制內的只能領取固定的工資,而且又沒有幹部那樣的權力去產生灰色收入,因此,他們生活改善的幅度是比較小的,當時坊間流行的說法是,“造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事實的確如此,1985年,一個茶葉蛋的成本為0.15元,市場售價為0.40元,一天只要賣出100個茶葉蛋,每月至少有750元收入,而從事導彈原子彈研究的科學家,月工資最多不過400元。因此,在巨大的收入差距面前,“教授賣燒餅”,“醫生擺地攤”,“專家蹬三輪”的現象屢見不鮮,“腦體倒掛”也就成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個特有的新名詞。

然而這種現象在1992年之後卻快速地消失了,這一問題的解決,得益於鄧小平的南巡講話。

1917年,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建立,經過三個五年計劃十五年的時間,就走完了美國用五十年,英國用一百年走過的歷程,把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第2位。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借助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蘇聯的幫助,東歐一大批國家陸續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世界社會主義由一國發展到多國,社會主義陣營迅速壯大。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毛澤東甚至說“東風壓倒西風”,“社會主義的力量對於資本主義的力量占了壓倒的優勢”。707

從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社會主義蘇聯強勢擴張,而美國因為越戰708、1973年的石油危機709等原因則處於戰略守勢,然而到了八十年代之後,蘇聯國內經濟出現嚴重困難,特別是入侵阿富汗帶來了極為沉重的軍事、經濟和外交負擔,導致蘇聯在美蘇爭霸中無法再繼續進行下去。

1985年3月,戈爾巴喬夫出任蘇共中央總書記,而他的“改革與新思維”最終推動了蘇聯的解體和社會主義陣營的衰落,1989年到1991年間,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民主德國、阿爾巴尼亞、蘇聯、蒙古、南斯拉夫等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改旗易幟,共產黨失去政權,社會主義思潮跌入低谷。

而正在這種巨大的變化即將發生的1989年夏天,37歲的弗朗西斯·福山710在《國家利益》雜志上發表了《歷史的終結?》一文,提出自由與民主是“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終點”和“人類最後一種統治形式”,“歷史的演進過程已走向完成。”恰逢其時的文章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

蘇聯解體了,社會主義陣營不戰而亡。冷戰結束,社會主義終結了嗎?我們還是社會主義嗎?我們的改革開放還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嗎?711“怎麽辦”?我們還要不要在改革開放的路上走下去?

從1989年到1992年,中國在這裏糾結了三年,我們的主要任務應該是反對資產階級思想自由化還是繼續改革開放發展經濟?人們在反思、懷疑,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或批判或堅持。

1992年,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對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不爭論”。他說,“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明。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幹。一爭論就復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麽也幹不成。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712“發展才是硬道理”,“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713“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低速度就等於停步,甚至等於後退。要抓住機會,現在就是好機會。我就擔心喪失機會。不抓呀,看到的機會就丟掉了,時間一晃就過去了。”714

鄧小平的講話,不僅是一顆定心丸,而且是一劑強心針,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的人們群眾,他們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

1992年之後,“‘下海’成了千百萬人選擇的生活方式。政府官員、現役軍警、學者作家、在校學生……爭先恐後跳入商海。一時間,‘十億人民九億商’,……各種跳蚤市場一夜之間遍布全國城市大街小巷。‘第二職業’、‘小時工’成了新興的時髦詞匯。”“政府可以辦公司,學校可以賺錢,教師可以兼職,官員可以做買賣,倒賣緊俏物資的可以合法牟利。”715

1992年,74歲的蔣學模下海,創辦“復蘭德經濟顧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