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草原英雄努爾哈赤 第十一章 高舉反明旗幟:七大恨(第4/6頁)

第四路是右翼南路,由總兵劉率領一萬官兵,外加明朝脅迫朝鮮的一萬三千士兵,從建州東部進攻赫圖阿拉。

四路大軍,總兵力有十萬,號稱四十七萬,洋洋灑灑地湧向後金的國都。楊鎬自己坐鎮遼陽指揮,原計劃在二月二十一日出征,但是當時大雪滿天飛,於是改為二十五日進攻。山海關總兵杜松比較了解敵人,認為現在出兵不利,請求暫緩出兵。楊鎬不同意,因為上頭一直在催。總兵劉認為現在還不了解地形,不宜倉促出兵。楊鎬聽了大發脾氣:“國家養士是幹啥的?臨陣就退縮對得起國家對得起人民嗎?如果再有推延塞責的,軍法處置!”

兵法上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明軍在這場戰役開始就沒有做到知己知彼,出兵之倉促讓人咋舌。那努爾哈赤表現又如何呢?

事實上,在楊鎬出兵之前,努爾哈赤就派人打探到明軍的軍情,知道楊鎬準備兵分四路進攻赫圖阿拉。努爾哈赤心想,你兵分四路,我就偏偏一路,集中優勢兵力把你們逐個擊破。

了解敵情後,努爾哈赤也不忘臨陣磨槍,將武器擦得更鋒利;還派出偵察兵,沿途搜集軍情,一路勘察地形,在合適的地方設下埋伏。同時,堅壁清野,埋糧填井,撤回沿途的女真兵民,全部集中到赫圖阿拉,這樣就相當於把拳頭捏緊了,只等對方過來,給予對方致命一擊。

杜松首先出發,作為一員猛將,杜松打仗的本領值得肯定,但他為人驕橫,剛愎自用,而且又很貪功。他率領二萬多人,抵達撫順關後,急行軍越過五嶺關,一路到達渾河。這時已經是夜晚了,大家都說就地宿營。杜松卻自作主張,讓人測河水多深,一看不到馬肚子深,居然脫掉衣服,光著身子騎馬過河。士兵們看他這樣,都很吃驚,讓他穿上衣服,他卻豪放地說:“進入陣地,披堅執銳,全副武裝,不是男子漢大丈夫。”

河水雖然不深,還是淹死了好幾個人。渡河以後,杜松抓住了十四個女真人,又焚燒了幾個堡寨,同時還讓人回去報信,說有所斬獲。仗還沒打,滿腦子想的全是如何邀功。

三月初一,杜松軍已經到達薩爾滸山,這時其他各路軍還在半路上,除了杜松本人,大家的積極性都不是很高。杜松孤軍深入後,居然還將軍隊一分為二, 一部分在薩爾滸山下安營,自己率領另一部分人馬前去吉林崖,攻打界凡城。

杜松還沒走多久,努爾哈赤就親自率領六旗的人馬來圍攻薩爾滸山下的明軍。明軍也不是吃素的,既然來到這裏,早就把腦袋綁在褲腰帶上了。努爾哈赤一看,這幫明軍還真是有備而來,火銃和大炮早已一字排開,就等努爾哈赤來攻了。努爾哈赤命令自己的先鋒隊伍沖,一時間,火光耀眼,炮聲震天,八旗軍被打得血肉模糊,肢體滿天飛。不過,努爾哈赤絲毫不氣餒,讓先鋒在前面沖,後面的騎兵負責射箭,那邊槍炮隆隆,這邊萬箭齊發。努爾哈赤的兵力占絕對優勢,只要靠近明軍,這場戰役就算結束了。

付出必要的代價後,努爾哈赤終於拔下了老虎的第一顆門牙。努爾哈赤沒有沉浸在勝利的喜悅裏,他知道這只是牛刀小試,更強的敵人還在後頭。

努爾哈赤以極高的辦事效率,率領軍隊來到吉林崖。此時,杜松正在攻打吉林崖山頭上的伏兵,伏兵雖然只有五百人,但占據著有利的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

就在杜松對著山頭上大吼“女真賊子們,趕快束手投降,大爺可以饒你們不死……”時,忽然一個探子過來對他耳語:“不好了,總兵大人,我們在薩爾滸山下的軍隊全部被奴酋殲滅。”

杜松滿臉通紅:“奴酋不得好死……”

還沒罵完,一個士兵大喊:“不好了,總兵大人,奴酋帶人殺了過來。”

困在山上的女真士兵聽說努爾哈赤殺過來了,立刻沖下山,杜松腹背受敵。不久,就被敵人團團圍住。杜松用兵雖然不高明,但絕對稱得上是一條漢子,全軍將士和敵人浴血奮戰,全部戰死。正是: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屍還。杜松,安息吧,為國而死,你是值得的。

杜松失敗的消息傳到中央政府,皇帝和高官們紛紛扼腕嘆息:杜松啊杜松,你咋就這麽不爭氣呢!

這時,皇帝發話了:“好了,好了,大家不要嘆氣了,還是總結一下經驗吧,免得再犯類似的錯誤。”

大家你一言,我一言,終於總結出杜松的六大錯。一、杜松這人剛愎自用——是啊,沒事你冒進個啥;二、隊伍錯亂,為賊所擊——不懂這些高官是如何知道隊伍很亂,亂的標準又是怎樣;三、杜松沒有設立崗哨,被敵人誘惑而不自知——這一條說到點子上了;四、不會打仗,背水一戰;五、輕騎深入,撇棄火槍兵;六、智不能料敵,謀不能服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