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逐鹿中原

當時的形勢下,吳三桂是一個決定性的人物,就像楚漢爭霸時的韓信一樣,他把力量押在哪邊,哪邊的勝算就大大提高。在這個緊要的歷史關頭,吳三桂成為了決定歷史走向的重大籌碼。剛開始的時候,吳三桂的重要性不僅李自成沒有想到,連多爾袞都沒想到。

三桂大兄

我們再回到皇太極剛死不久那會兒,多爾袞將朝政擺弄妥帖之後,聽到李自成正向北京挺進的消息,大喜。

喜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這麽好的一個機會多爾袞是不會放過的,他將國政交給另一個攝政王濟爾哈朗,自己率領大軍向南挺進,企圖大幹一場,實現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未能實現的夢想。

在動手之前,多爾袞派人聯絡李自成,提出大家有福同享的口號。李自成沒理他,心想我被洪承疇打得抱頭鼠竄的時候,沒聽說你要跟我有難同當,現在想有福同享,沒門。這讓多爾袞很不爽。在出征之前,多爾袞曾咨詢資深謀士範文程,範文程建議他入邊直取北京,同時建議他嚴肅軍紀。

大將軍多爾袞率領十四萬人馬,浩浩蕩蕩地向中原沖去。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九(農歷),多爾袞從盛京出發,一路上所向披靡,進展非常神速。四月二十一日,大軍抵達山海關,鎮守山海關的是明朝著名將領吳三桂。

吳三桂本來也可以算是大明的鐵杆粉絲,他的老舅祖大壽曾經勸他投降,他堅決不同意,表示三桂生是大明人,死是大明鬼。在京城被攻破之前,崇禎急調吳三桂回京師勤王。吳三桂接到聖旨,二話沒說就上路了。在走之前,吳三桂還把寧遠城裏面的物資和建築一把火燒得幹幹凈凈。因為他很清楚,自己這一走,寧遠肯定是保不住了。

吳三桂雖然看起來很聽話,但是他的表現卻讓人很詫異。他不光是帶兵走,還把老百姓也遷走,模仿劉備那招“愛民如子”。如果只是正常的遷徙是可以理解的,但這時候,皇帝的腦袋都快保不住了,你還帶著五十萬的老百姓慢悠悠地往回趕,人多物多,行軍速度非常慢。吳三桂這麽做也有他的理由,一方面他的家人還在北京,如果他不回去勤王,崇禎可以把他全家人腦袋全部砍下來。但是,如果真的急行軍回去,他不過幾萬鐵騎,而面對的是李自成的百萬大軍。實力懸殊太大了,吳三桂這麽精明的一個人,正常情況下是不會做虧本生意的。

吳三桂剛到河北豐潤的時候就聽說李自成已經攻破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殺。聽到這個消息,我們不知道吳三桂究竟是什麽反應。我估計他一時之間有些不知所措,感覺腳下的大地在塌陷,突然之間好像變成了個大明孤兒,不知道何去何從。

經歷過最初的惘然之後,吳三桂不得不面對現實,冷靜思考。擺在面前的路只有兩條:要麽是投降李自成;要麽是投降清軍。經過一番劇烈的思想鬥爭,吳三桂選擇了李自成,一方面因為自己的家人都在他的手中,另一方面也因為大家都是漢人。投降李自成後,自己好歹也算是開國元勛,不能封王,至少也能封個侯。明朝的許多文武大臣都投降了李自成,自己不能跟不上潮流。

李自成方面,對吳三桂也是非常重視的,他進京後就給了吳三桂一封招撫書,你歸順我之後,封侯是底線。吳三桂安心了,大漢民族本一家,崇禎是老板,李自成也是老板,誰對自己好就是好老板,以後就踏踏實實地跟著李老板做事吧!我們前面提到,吳三桂的老爸吳襄是一個逃跑能手,歸順李自成後,他也給兒子寫了一封信,說這個李老板人真好,對我非常不錯,現在天命屬於李老板,孩子,你一定要與時俱進,只有這樣才能不辜負老爹的一番期望。

吳三桂好歹算是個孝子,於是,歡歡喜喜地去北京,而且一路上貼告示安民:“我吳三桂率領部隊去朝見新老板李自成,一路上定當秋毫無犯,大家不必驚慌”。

要知道吳三桂最後為什麽背叛李自成,我們還得先了解一下李自成進京後做了什麽事。

李自成的農民軍一路勢如破竹,攻入北京後,李自成欣喜若狂。士兵們好多天沒有吃飽飯了,現在終於可以好好犒勞他們,打賞弟兄。可是,進入皇宮後,李自成大失所望,他遍尋皇宮,只搜出十七萬兩黃金,十三萬兩白銀。李自成當時的反應不僅是失望,簡直就是駭異,堂堂大明怎麽會窮到這地步。但如果沒有足夠的銀子的話,是很難打發這幫為自己賣命的兄弟的,李自成陷入了不安之中,他擔心軍隊會因此而發生動亂和嘩變。

焦頭爛額之中,劉宗敏獻出了一條“寶計”:“老大,猶豫個啥,向京城的大戶人家動手啊!”第一個向李自成獻財的是曹化淳,獻出五萬銀兩,當農民軍發現致富的途徑如此簡單之時,危機在暗暗醞釀。當時,李自成似乎沒有什麽別的選擇,百萬大軍等著吃飯和用錢,除了搶劫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出路。所以說,李自成是亡於形勢,並非完全是後人說的腐化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