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南明的那些事兒

清軍來了以後,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這意思大家都懂。當時明軍卻是留發留頭,無發無頭——剃了發的都殺。這下可把老百姓苦死了,碰上清軍,不留下要死,為了保命只好剃發了;萬一再遇到明軍,到哪裏去找假發呢?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當官的來了百姓遭殃,盜賊來了百姓還遭殃。

弘光政權

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崇禎雖然明知國家已亡,仍然不死心,讓自己的幾個兒子逃出去,希望有一天還能東山再起。

大明的孤臣們跟著明朝的宗室後代逃到南方,明朝的一些遺老們決定在留都南京擁立朱家王朝的後代,然後效法太祖朱元璋揮師北上,重新奪回政權。這個想法絕對是好的,也是有志氣的。

但是一到具體問題上,馬上就發生了分歧。宗室後代一大堆,到底立誰呢?史可法主張立桂王朱常瀛,桂王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兒子。以錢謙益為代表的東林黨人主張立潞王朱常淓,此人是明神宗的侄子,多才多藝,素有賢名。最終被立為皇帝的是福王朱由菘,因為朱由菘獲得了南京一些掌握軍權的將領支持。

明朝所有的缺點南明都繼承了,但就是沒有繼承一個優點。就說亡國之君崇禎,雖然缺點一大堆,但是還是個管事的主,還是希望把國家治理好。南明這個小朝廷的表現實在太讓人失望了,國難當頭,這些人沒想過如何去抵抗清軍、如何剿匪,反而把民間選美活動當成頭等大事來抓。

崇禎自殺的消息傳到江南時,南京的大臣們就開始考慮推選新的接班人,崇禎的兒子們,當然也包括太子,下落不明。

有道是國不可一日無君,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朱由菘登上了帝位。

朱由菘是明神宗朱詡鈞的孫子,福王朱常洵的長子,崇禎的堂弟。崇禎在北京自殺後,他於康熙三年(1664年)五月十五日在南京稱帝,次年改元“弘光”。

朱由菘以前跟父親待在洛陽,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陽後,朱由菘落難到江淮。清兵入關後,他又逃到江蘇淮安。後來在鳳陽總督馬士英以及總兵高傑、劉澤清、劉良佐等人的擁護下在南京稱帝。

當時中國有四大政權,多爾袞的大清、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朱由菘的南明。南明政權當時控制著中國最富庶的地方,資源是最豐富的,南方的大部分地區都掌握在他們手中,可謂是半壁江山。

雖然國家已經滅亡了大半,但南明政權絲毫沒有勵精圖治的打算,反而醉生夢死,腐敗不堪。朱由菘當上皇帝後,企圖與清軍聯合,共同剿滅李自成、張獻忠。朱由菘當皇帝期間,極盡享樂之能事,將大權交給奸臣馬士英和阮大鉞這些人,排斥以史可法為首的東林黨人。

朱由菘排斥東林黨人也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很傳統,發源於窩裏鬥。在萬歷時期曾經發生過一次國本之爭,萬歷皇帝非常寵愛鄭貴妃,對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也愛屋及烏。鄭貴妃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當上太子,不斷地在萬歷耳邊吹枕邊風。漸漸地,萬歷也就產生了廢長立幼的想法。

可惜,東林黨人百般阻止,東林黨人信奉祖宗法制“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堅決反對立朱常洵為太子。這場鬥爭持續了十年,朱常洵最後被封為福王,遷到洛陽。最後,朱常洵被李自成的農民軍殺死。因為這件事,朱由菘非常排斥東林黨人。

東林黨的兩個代表人物錢謙益和史可法在福王上台之前,可以說極力阻撓,他們很清楚,福王一旦上台,東林黨難逃被整的命運。幸好,福王的人品指數確實非常低,不用東林黨去抹黑,他自己就已經夠黑了。

東林黨人總結出福王的七宗罪:貪婪、淫亂、酗酒、不孝、虐待下人、不讀書、幹預有司。然後,發出宣傳的呼聲,像這樣的人怎麽配做一國之君?

確實非常不配,但當時說話算不算數不是取決於人品,而是取決於候選人背後的力量。

史可法當時是南京兵部尚書,明亡後是一個大腕級別的人物。他是堅決反對立福王的,為了爭取更多的支持,他給另一個重量級人物馬士英寫了一封信,大意是勸馬士英不要同意立福王。

馬士英是鳳陽都督,相當於鳳陽軍區總司令,說話還是有些分量的。當然,對立繼承人問題,馬士英心裏也沒底。對他來說,誰當皇帝都無關緊要,皇帝是不是賢明跟他更沒有關系。他最在乎的是這個人上台後,我有什麽好處。

史可法倒黴就倒黴在給馬士英的那封信上。當時馬士英拿著史可法的信想了半天,到底應該立誰呢?福王跟自己無仇,潞王也跟自己無仇,說實話,馬士英真不知道該立誰。

馬士英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奸臣,但奸臣一般也是正常人,結果我們已經知道,馬士英究竟為啥立了福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