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康熙之死與雍正繼位

自從康熙死後,雍正一生不住暢春園,死後也不葬在清東陵,好像有意躲避自己的父親。暢春園是康熙居住和辦公的地方,這麽好的地方雍正卻不要,反而另外撥款修建圓明園,作為自己的辦公地點。另外,康熙平生最喜歡去熱河避暑山莊,雍正當皇帝後一次都沒去過。更讓人詫異的是,雍正為自己選定的陵墓遠遠避開清東陵,選擇了數百裏以外的京西易縣,後人稱之為清西陵。這確實讓人費解,如果雍正不是十分厭惡自己的父親,那就是有意要回避什麽?

韜晦大師

胤禛的兄弟們個個不是等閑之輩,但是像胤禛這樣城府極深胸懷韜晦的確實很少。在他的兄弟們為儲位爭得頭破血流的時候,雍正卻冷眼旁觀,不動聲色。

在漫長的儲位爭奪戰中,雍正從來沒有強出頭,所以大家都不提防這個人,都沒把目光聚焦在這個人身上。

太子二度被廢之後,儲位爭奪更加激烈,胤禛也感到焦慮,這時候他的舉動有點不可思議。他完全拋開爭權奪利那些煩心事,而是選擇禮佛參禪。胤禛這麽做是因為他深深地感覺到,爭儲弄不好會鬧出人命來的,還是明哲保身比較好。

這段時間裏,胤禛經常朗誦唐伯虎的《一世歌》:

人生七十古來稀,前除幼年後除老。中間光景不多時,又有炎霜和煩惱。過了中秋月不明,過了清明花不好。花前月下且高歌,急需滿把金樽倒。世人錢多賺不盡,朝裏官多做不了。官大錢多心轉憂,落得自家頭白早。春夏秋冬彈指間,鐘送黃昏雞報曉。請君細點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草裏高低多少墳,一年一半無人掃。

也許這首詩的意境跟胤禛這期間的心態很契合,這是一種淡定又超然的心態,在胤禛身上不乏城府,城府加上超然最終讓胤禛笑到了最後。

胤禛剛開始的時候是沒想當皇帝的,即使在太子第一次被廢後,他也沒那想法。基於這種心態,在太子爭奪戰中,他始終抱著局外人的態度,沒有非分之想。太子第二次被廢後,胤禛的思想發生了動搖。要知道胤禛是四皇子,上面除了太子,就兩個哥哥,大哥很快就被關進牢裏,比自己年長的只剩下三阿哥了。

胤禛本人能力也不差,如果說沒想過太子之位是不太可能的,但大哥的悲慘遭遇讓他明白,覬覦太子之位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胤禛的心腹戴鐸曾給他寫了一封信:

當此君臣利害之關,終身榮辱之際,奴才雖一言而死,亦可以報知遇於萬一也。謹據奴才之見,為我主子陳之:

皇上有天縱之資,誠為不世出之主,諸王當未定之日,各有不並立之心。……我主子天性仁孝,皇上前毫無所疵,其諸王阿哥之中,俱當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為忌,無才者以為靠……

戴鐸極力慫恿胤禛加入爭儲行列,認為這是關系榮辱的最重要關頭,康熙雖然是個聖明的皇帝,但是心中對太子人選始終沒有定奪。諸王鉤心鬥角,有不並立之心,也就是說如果其他人當上了太子,小心將來受損啊!接著,戴鐸誇贊胤禛德才兼備,深得人心,是大清優秀的CEO。總之,一句話,一定要把握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為了幫助胤禛奪儲成功,戴鐸給他提出了三個重要的建議:第一,搞好父子關系和兄弟關系;第二,搞好跟朝廷官員的關系;第三,培養人馬,收攏人心,壯大自己的實力。

戴鐸對胤禛真是忠心耿耿,他還說道:“庸眾的父子關系好處,但是英明的父親難相處啊!兄弟少,手足之情好處,兄弟多了,關系不好處!為啥呢?跟英明的父親相處,如果你不展現自己的優點,恐怕會被他嫌棄,如果過於展現自己的長處,又會讓他心裏不舒服,猜忌你。兄弟多了,各有各的愛好,各有各的想法,彼此之間爭強好勝,互相攀比,也不好相處。”

怎麽處理好這些錯綜復雜的關系呢?戴鐸給出了四字箴言:孝、誠、和、忍。只有這樣才能左右逢源,各方不得罪。

胤禛是怎麽回復的呢?我們不妨摘錄下來:

語言雖則金石,與我分中無用。我若有此心,斷不如此行履也。況亦大苦之事,避之不能,尚有希圖之舉乎?至於君臣利害之關,終身榮辱之際,全不在此,無禍無福,至終保任。汝但為我放心,凡此等居心語言,切不可動,慎之,慎之。

從胤禛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城府之深。他首先肯定戴鐸的話是為自己好,說的話也是金玉良言,但是卻對自己毫無用處,因為自己根本沒有爭儲之心,如果有爭儲之心的話,早就不是這麽樣了。胤禛還說繼承皇位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躲都來不及,又怎麽會去爭呢?至於君臣的利害關系,個人的榮辱跟這個毫無關系,無禍無福就是人生最大的福氣。從胤禛後面的兩個“慎之”可以看出,他並不是不想,而是這種事得非常謹慎,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就行了。